郑洞天口述:温情叙说“家里的事”《大众电影》2007年第13期(前略)《鸳鸯楼》:最接近我对电影和生活的认识1986我拍了《鸳鸯楼》,这该算是篇命题作文。两个由头,一个是表演系明星班要毕业,以前毕业就是在舞台上排一出大戏,但明星班都是有名演员,学院就说咱们花点钱拍部电影吧,那么电影的前提就得是群戏,演员得用得多。另外,当时北京市政府为了解决大龄青年的住房困难问题,在双榆树现在的双安商场旁建了一幢“鸳鸯楼”,大约四十平方米不到,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夫妻两人年龄相加超过55岁的才能住上。这两件事凑成了我们的故事。从整体的美学上说,其实《鸳鸯楼》比《邻居》更纪实。《邻居》是外观纪实,剧情是戏剧化的,故事的结构完全是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最后人人都高兴满意,所有的矛盾都解决了。而《鸳鸯楼》是开放的,是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天的同一个下午,故事结束时家家的矛盾都没解决,但两口子还得过下去。也就我们第四代会这么拍,要让年轻人拍,或许不是这家离婚就是那家跳楼。人家会说,按你这个故事这两口子怎么混下去呀7这就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就觉得天下的夫妻全这样,哪有没矛盾的夫妻?到今天我也是这看没有什么比再无法让对话继续下去的气氛更让人排斥的了仿佛一直担心着担心这一刻的到来也放佛是在期待在等着这一刻的到来然不知是年岁渐长的原因还是什么人已慢慢学会放弃那些虚妄的念想哪怕是自以为是的感觉也放弃回顾那些很久没有已经快要忘记的所谓真切可能是听到一些话语会心的微笑可能是看到一瞬间拥抱的冲动可能是对于明天以后不切实际的幻想曾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这一切的感性是真的因为太知道不存在时别别扭扭的样子所以确认凤毛麟角又扎扎实实的存在过而人生尴尬如一个假装坚强的成年人强迫自己站在第三人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整体强迫自己要努力遵从理智的判断强迫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强迫理智来分析那些短暂出现的失落与欢喜不知道是否是这所谓的该死的可怕的傻逼的矫枉过正的理智真的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向上的意义我只知道可能过往不计回报不计后果不问明天的那个人已经逝去人无法不被所经历的事情改变人只会从失败中爬起来学乖学着作出相反的也可能是所谓正常人看起来正确的决定哪怕这个成年人已经分裂的十分矛盾而尴尬哪怕这个成年人不知应该庆幸还是因违心而痛苦哪怕这个成年人已经很少再有大喜或大悲有的只是长久的近乎呆滞的沉默与压抑于内心的沉闷不是刺痛只是顿挫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