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也表现了在风起云涌的朝堂背后,仁宗的情感抉择和喜怒哀乐。仁宗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杀大权,却因心中对百姓的慈悲仁爱,这至高的地位和权利带给他的反而是压力。他仰惧天变,俯畏人言,治国如执秤,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朝堂与天下的种种平衡。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而这与仁宗一直以来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也不无关系。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无可选择地将女儿、妻子、爱妃包括他自己,置于无法逾越的孤城,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取舍,展现了古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抉择,即使生在帝王家,亦需承担起出身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此...
(先放六张结合我硬盘里宋画资料拼接出的图镇楼。)说说我的观点:这部影视剧在宋代历史服饰设计上用心考究,走写实主义路线,与真实的宋人衣冠的贴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该剧的宋代朝服、公服的制度性服设,在国内古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服化道设计史上,可谓是正本清源,必将会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浓墨重彩一笔。
1.皇帝具服 通天冠绛纱袍服制度2.官员朝服具服 梁冠赤罗袍服制度3.官员朝服升级版 貂蝉冠赤罗袍服制度4.皇帝常服(衫袍 䙆袍) 淡黄色大袖圆领袍衫 平脚幞头5.皇帝常服 红衫袍6.官员公服 大袖圆领襕袍(分紫、绯、绿三等服色) 平脚幞头宋画《景德四图之一.契丹使朝聘》细看该剧服饰的形制与细节,大致可以看到参考宋元人绘图传世的一些形象,如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马和之《孝经图卷》,《女孝经图》,《人物故事图 》《迎銮图》,《大驾卤薄图卷》,《玉辂卤薄图》,《景德四图》,《文姬归汉图(南宋陈居中绘)》,《中兴四将图》,《歌乐图》,《撵茶图》 《清明上河图》等以及河南巩义宋陵石刻、宁波东钱湖宋代石刻、黄岩赵伯澐南宋墓、白沙宋墓、黄昇墓、蒋师益墓出土服饰资料等历史素材,可略窥此剧服饰还原严谨之一端。
观摩《清平乐》剧照及花絮图,服饰与暗纹的图样与历史原型的文物及图像资料接近度很高,剧照中宋代服饰中多用纯色暗纹面料,将宋代人以淡雅低调内秀,这样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出来,细节考究、形制轮廓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同时在可以发挥的细节方面,进行适可而止的艺术再创作,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服饰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总体上看,该剧对宋代服饰真实面貌的考究贴近程度,在中国影视剧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第一部,值得为对历史及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强烈安利。
下面笔者就以劄记的形式,结合宋代文献记载,解读剧中复原的宋代服饰,尤其是朝服、公服及男装部分,会有大量宋画及宋代图像资料,需要多图预警。
剧中还原的宋代皇帝通天冠朝服制度形象剧中还原的宋代后妃龙凤花钿钗冠形象剧中还原的宋代皇帝淡黄色大袖圆领襕袍(履袍)形象剧中还原的宋代后妃凤冠霞帔礼服形象剧中还原的宋代皇帝大袖圆领红衫袍(公服)形象剧中的宋代君臣公服(常服)形象两千年的中国帝制时代,宋朝(西元960-1279年)刚好在中间,处于中国帝制社会中古时代的结束到近世时代开端这一阶段,法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史研究学者谢和耐曾讲宋代称作“中国近代化的前夜”。
剧中宋代官员朝服梁冠形象宋画马和之《孝经图卷》之一局部史学界也一直有“唐宋变革论”的学说,唐以前中国是贵族社会,与今天中国的文化风俗思维伦理很有异,基本上是有点文化隔膜的感觉了;而经历唐末之际五代的剧烈变革,宋代是平民社会,社会阶层流动较快较易,开明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与文化,人心民俗伦理思想与现代都接近了,宋史学界经常说宋代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夜,所以你感觉到宋人的文化思想及审美与当代中国人很亲近,有一种亲切感。
剧中宋代君臣公服(常服)形象历史在宋朝这里,从唐以前的世家政治转向了文人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上了一个比唐汉更绚烂的高峰,宋代的文化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宋代的审美,也因此成了中式审美的基调。不仅在书画上影响人民,更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一整套审美哲学。在宋朝,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无数丰富的细节,都是宋朝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有朋友评论说,宋人衣冠服饰与器物很养眼,有种高级的美,近古美学是从北宋开启的,宋以前的(物化形象)美则美矣,但会有一种疏离遥远(略显陌生隔膜)的感觉,例如看唐朝美人,必须放下现在的审美观去欣赏,从宋朝开始,美的表象形式与现在人熟悉的越来越趋近,这种感觉与领悟力还是很准确的。
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卷》之一局部中的宋代君臣公服另外再多说几句,晚清学者严复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是客观持平之论。
剧照里的宋代公服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陈寅恪经典论断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一评价与陈寅恪的“造极说”的表述基本一致。他后来补充说:“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 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所以宋代的真实的服饰与物质美学,值得现代社会的观众们虚心的去重新认识,下面就电视剧《清平乐》(孤城闭)花絮、剧照中的服饰,与历史真实原型作一简单的对照解说,欢迎补充、指正。
剧中“二圣临朝”少年宋仁宗常服形象、刘太后凤冠霞帔形象篇章一:剧中的宋代服饰之美
1、宋代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制度
宋代通天冠绛纱袍服制度通天冠,是皇帝礼服制度里一种礼仪性梁冠,也称卷云冠、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至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按通天冠自秦代为帝王礼仪场合所专用(皇帝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至明初,历代皆有,清代废除。
关于皇帝朝服即通天冠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通天冠(朝服绛纱袍)。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各一尺。青表朱裡,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裡,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舄,佩綬如袞。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策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为“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戴这种冠时需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并用黑色缘其领、袖及衣裾,系以绛纱裙(即裳),内衬白纱中单,领间系垂白罗的方心曲领,腰间束以金玉带,前系蔽膝,系佩绶,穿白袜黑舄。”在祭祀、大朝会、大册命等重要场合才穿,是仅次于衮冕服的一种衣服,为帝王专用。脖子上戴的那个就是“方心曲领”,最早出自北齐的朝服,据考证,是沿袭了汉制的“曲领”,是一种起衬领作用的内衣,样式近乎方形的布片,可以用来防止衣领雍起,起压贴的作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今朝服有方心曲领,以白罗为之,方二寸许,缀于圆领之上,以系于颈后结之或者袷之”,这个倒不是帝王专用。
故宫南薰殿旧藏宋代帝后御容之宋宣祖通天冠服画像清平乐剧照清平乐剧照中的通天冠服南薰殿旧藏宋神宗通天冠服半身像宋画马和之《孝经图卷》局部2、宋代官员朝服(制度化具服):梁冠朝服制度
清平乐剧照宋元人绘《赵鼎貂蝉冠朝服像》剧中的朝服貂蝉冠形象朝服是东汉开始至明代历朝君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与裳搭配制,朝服衣裳部分统称绛纱袍,细节包括梁冠(进贤梁冠)、赤红罗衣、白纱中单(两者皆以青饰领缘)、赤红罗裳(青色衣缘)、赤红罗蔽膝。
关于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记载: “朝服,(按搭配梁冠类型的不同细分成三类)曰进贤冠服(宰执以下群臣服用),曰貂蝉冠服(宰执及以上三公服用),曰獬豸冠服(台谏官服用),皆朱衣朱裳(衣、裳主色底色都为红色),宋初之制。
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
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剧中的宋代朝服(具服)后身大绶形象宋画《玉辂卤簿图卷》局部朝服形象宋画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故事》局部又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于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宋画马和之《孝经图卷》局部宋画《玉辂卤簿图卷》局部清平乐剧照韩魏公画像司马温公画像范文正公画像明代一种形制的貂蝉梁冠结构示意3、宋代皇帝公服:衫袍、履袍、䙆袍制度
剧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红衫袍常服形象故宫南薰殿旧藏宋仁宗御容所衣红衫袍形象剧中宋仁宗常服制度里大袖圆领袍君臣公服上朝形象
关于皇帝公服所用红色开袴衫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记载,不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衫袍(赭黄色和浅黄色圆领大袖,衣身不开衩)。衫袍。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六瓣黑靴)。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单挞尾绕胸革带),皂文鞞,大宴則服之。
淡黄色大袖圆领袍
衣身开衩的圆领大袖袍—袴袍。又有赭黃、淡黃袴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其制,曲领大袖(圆领大袖,衣身左右开衩),左右开衩,下无横襕(上下通裁),束以革带,幞头(平脚长翅幞头纱帽),乌皮靴(黑色皮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幞头,乘舆或服上曲焉(皇帝有时候会戴冲天翘脚幞头)。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关于皇帝穿用的一种圆领大袖襕袍,此服等级略高于一般公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
履袍(红色大袖圆领襕袍)。袍以絳羅(红色罗织布)為之,折上巾(平脚幞头乌纱帽),通犀金玉帶。繫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黑色牛皮材质)。四孟朝獻景靈宮(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月份的初一)、郊祀(冬至日)、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及端門肆赦,並服之。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若大輦,則服通天(通天冠)、絳紗(绛纱袍)如常儀。
关于皇帝所服用圆领窄袖袍,脱脱《宋史•輿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载:
又有窄袍(窄袖圆领开衩袍),便坐視事則服之(非大朝会面见臣僚议事时会穿)。皆皂紗折上巾(经常搭配戴唐制幞头),通犀金玉環帶。窄袍或御烏紗帽(有时候这身也搭配平角幞头乌纱帽用)。中興仍之。後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繫鞋,晚講,皇帝服頭巾,褙子,講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講筵之制也。
4、宋代官员公服:制度化常服襕袍纱帽
宋代公服是官员、皇帝在政务场合处理政事或平时稍正式场合穿用的办公制服,一般的典礼仪式除了特殊重大的要穿朝服外也可以穿公服。宋代公服的标配是“圆领大袖襴袍、平脚幞头纱帽、单挞尾绕胸革带”。
关于宋代官员的公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五》记载:“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
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朱,
七品以上服绿,
九品以上服青。
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中兴,仍元丰之制:
四品以上紫,
六品以上绯,
九品以上绿。
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
又载:“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
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幞头,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另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一作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初期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得还不十分长,到了中期以后,两脚伸展加长。
另外,从细节来说,北宋前期幞头为前额帽山边缘呈上宽下窄坡棱形,与后期及明代公服展脚幞头呈规则的矩形帽桶形制有所差别,另一部反应宋仁宗时期的电视剧照就是做的比较严谨写实的北宋前期形制,还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大袖圆领襴袍公服需要做的形制宽大一点,该袍身放量足够宽大,修长足够长,衬托出雍容文雅的气度。
革带的本体即带鞓,用皮革做成的,外面裹以红、黑绫绢,红的叫红鞓,黑的叫黑鞓。在红或黑的带轻上附以带銙,带銙的制作质料及其雕饰和排列,都有一定的制度。一品到三品玉带,四品金带,五品到六品金涂带,余下犀角带。带銙的形状和雕饰,也有一定的分别。如玉带銙作方形而密排者,叫排方玉带,一般大多用四个方形及五个圆形排置在革带鞓上,是只有帝王才能束用。宋代能束金带者颇以为荣,如既得金带而又得佩金鱼袋,则谓之曰重金。
鱼袋是官员公服的一种配饰,唐代中期已经出现,表明官员的特殊待遇等级,悬挂在革带上。
另外,详细的宋代服饰介绍请移步我的另一条更详尽帖子,那边会随时更新,内有关于宋代便服交领、直领褙子、大氅、士子襴衫、巾帽等的介绍: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44554
各位若要转载可以,但请标明来源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