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上海电视》
美食纪录片永远有取之不尽的角度、用之不竭的素材,分地域、分菜系、分时令,从南到北,从早餐到宵夜,从满汉全席到路边摊。B站的《人生一串》刚完结,观众尚未从烧烤摊子上氤氲的炙热香气缓过神来,一部主打面条的美食纪录片《一面之词》又在B站和优酷同时播出。
比起《人生一串》紧紧扣住烧烤这一主题,《一面之词》显得有些“跑题”。宣传文案给《一面之词》贴的标签是“美食人文系列纪录片”,点开正片一看,“人文”的成分是要大于“美食”的。与其说《一面之词》介绍的是各地的面条,不如说是借着介绍各地的面条,介绍隐藏在这座城市的流行亚文化。
只是片中介绍的流行亚文化如说唱、摇滚、时装、街舞、跑酷、滑板也并非城市固有的特色。主创从每个城市的面食特点来推演该城市居民的性格特征,进而推演某种亚文化的族群面貌,这种论证方式,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兰州牛肉面是否造成摇滚乐手的爽朗、武汉热干面是否给时装设计师带来灵感、跑酷的爷们不服输的韧性是否和重庆小面有关,这些都有待考证。
毕竟,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武汉以外的时装设计师都没灵感,离开了重庆就没法跑酷了。
对我而言,点开《一面之词》纯属偶然。之所以认真看了几期,源于一碗甜水面的回忆——
曾经有位从事网络美食主播的朋友请我吃面,她是川妹子,她告诉我,南北方的食客,对面条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南方面条看浇头,北方面条看筋道。而甜水面同时兼具南北方面条的特色,是南北方面条的分界线。
说这段话时,我们正坐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重庆小面面馆里。疫情爆发之后,朋友回到成都,我们没机会再碰面。 看完甜水面那期,我和她发了微信谈到这个节目,说有个表演川剧变脸的妹子在节目中介绍甜水面,她发来一串大笑,说成都的变脸根本不是给本地人看的。我回复,疫情之后旅游业停滞,可能也没啥外地游客专门去成都看变脸了,那不给线下的游客看,就给线上的网友看呗。
我和这位朋友萍水相逢,谈不上深交,但总会怀念她寥寥数语中透露出的幽默、透彻和豁达。《一面之词》借着重庆小面介绍跑酷,借着甜水面介绍川剧变脸,纵然把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杭州片儿川、苏州苏式面都罗列了一遍,也不及朋友这顿饭把中国面食人类学解读得透彻。
好在面条是有灵魂的主食,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能折射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征。
倘若不是流行亚文化的爱好者,看完《一面之词》后,找个机会去兰州吃碗牛肉面、去山西吃碗刀削面、去苏州吃碗苏式面,感受北方面条的筋道、南方面条的浇头,在面条中大快朵颐,又有何不可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