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发送网址到手机观看
俄罗斯变奏曲正片
- 安德烈·梅尔兹利金,DariaNosik,AndreyPetrov,伊戈尔·乌戈尔尼科夫,TamaraMironova,KonstantinYushkevich,LubovNovikova,VladislavLeshkevich,ViktorManaev
МихаилСегал
俄罗斯
俄语
2012
2023-06-19 08:41
一位年轻作家送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到莫斯科一家大出版社,结果,书中的四个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四个读者的生活,现实开始变得荒诞,甚至惊心动魄……米哈依尔•谢加尔作品《俄罗斯变奏曲》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6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55—11:2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米哈依尔•谢加尔作品《俄罗斯变奏曲》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犀灵、马以乐、金爱武、何吉、杨越辉、蔡玲、范桢、池云飞、蒋依群、黄方悦、任同安、范大茵(观影者:陈杏生、丁云珍、朱明、姬伯庆、张弩、洪元吉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黄方悦影片四个故事来自一家大出版社编辑室里被扔在字纸娄里的一部书稿范达明:到6月29日今天为止,我们恒庐艺术影吧自2010年4月活动开张以来,已延续了3年3个月,由于美术馆每年暑期有休馆惯例,影吧实际经历的活动是10个季度的30个月,在总共120次活动中,献映中国以外的世界优秀影片或大师经典影片120部。陆续与我们联系并实际参加过至少一次活动又留下姓名或联系方式的影友近200人,累计观众少说也有1440人次(以平均每次活动保守的12人次计算)。看片后我们当场组织大家座谈,座谈讨论过的影片至少占到全部影片的60%,可惜最初开的座谈会未能留存有文字记录。到2011年4月,在影吧一周年后,我们的座谈会终于转入了有文本记录的新阶段,记录在案并整理成观后座谈会纪要的计有58部影片(近乎占了一半影片)。影吧活动各个详细的数据还有待进一部统计与总结。志愿为座谈会做记录的实际执笔者至少在10人以上。全部30个月的活动情况,以及120部献映影片的内容,我已在前段时间通过豆瓣网的功能设置,做成了两个“豆列”,并永久性地贴在了豆瓣网上,大家随时可去查询,后来还把这两个“豆列”的网址发到了有电子邮箱的影友邮箱里。本月的影片除了一部美国新片之外,集中推出了4部俄罗斯新锐导演2012年的最新影片。我后来想了一下,居然四部片子在故事结构或体例上都各不相同,巧的是还暗合着一二三四的自然数列关系:第一部《护送》,是一个线性的单独故事;上周的《背叛》,大家解读讨论后认定是包含有不同人物关系的前后两个故事;前一周看的《活着》,则是平行交叉叙述了不同的三个故事;而今天的《俄罗斯变奏曲》,又刚好是先后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境遇与人物的四个故事。这四个故事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它们来自于莫斯科一家大出版社编辑室里被扔在字纸娄里的一部书稿,并由出版社内四个人分别读了其中某个故事而呈现给了我们。四个故事风格也不同,第一、二个故事大致是现实主义的,前者讲一对年轻男女委托婚庆公司来操办他们想举行的一个婚礼,后者讲权钱交易在不同社会阶层作为唯一必经的程序,并逐级提升,直至权力高层;第三个带魔幻的灵异的色彩,好像讽刺了警察办案的无能;第四个则是写谈恋爱的,在相当浪漫主义的表层之中又被切入了民族的深重历史创痛与灾难。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影片对俄罗斯当今社会做出了剖析,总体是反讽与讽刺性的王犀灵:影片的第一个故事挺有意思,主要讲两个准备办婚事的年轻人最后被主持人引向荒诞。第二个故事讲权钱交易,下面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迫于无奈而不得不拿出钱来“送红包”,其中第二个人为了母亲能顺利进医院开刀做手术,接受了前一个人递地过来的名片。最后达到了类似普金那样的权力人物所在的高层,前者建议另一个大胖子权势人物,要善于通过“反腐败”来镇压反对派,它展现的整个社会完全是黑的。(范达明:这就像薄××、王××在重庆搞的所谓“打黑”,结果“打黑”成了“黑打”, 完全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第三个故事,涉及图书馆的藏书普希金全集,它代表了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老妇人沉浸在强大的气场里,小女孩拿着普希金全集第九卷出走,在森林里迷了路,她点火烧了普希金的书来取暖;而警方的全体人马都要依靠老妇人发出的气场来寻找小女孩。结果小女孩还有老妇人自己都被烧死了。这象征着普希金所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毁灭。第四个故事,有点污七八糟,算什么我就谈不出了。马以乐:影片对俄罗斯的当今社会做出了剖析。一个国家的民主,像俄罗斯现在是多党制,但如果始终是某一党掌权而没有其他政党能够竞争上台,这样的国家表面是多党,实际上与苏联原来的体制还是大同小异。王大姐认为第四个故事看不懂,我觉得,它是说,男女关系不是仅仅性的关系,到一定程度还是要求有精神向往,如果像那个美丽的年轻女子那样,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一片空白,这对于像出版社那样的过来的成熟的男主人公来说,就会不满足。人需要文明精神,要有自己的思想。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金爱武:人在性爱满足后有精神需要,一个社会终究需要思想来维持。这是导演在第四个故事隐含的主导思想。王犀灵:影片总体是反讽,是讽刺性的。何吉:影片是以幽默方式反映社会,融入了个人、个性、主观愿望,以及老百姓的想法。用读小说故事的手法来拍摄;导演的意象体现在画面里的人物身上。不过,也有一些前因后果交代不很清楚。影片让现实的题材用冷幽默的手法来体现杨越辉:影片是冷幽默,让现实的题材用冷幽默的手法来体现。婚庆公司的人给当事人的引导,让我们明白婚姻其实不仅仅是婚礼的事情,是要搞定一辈子,不是只有眼前。(范达明:包括进到“七年之痒”时又该怎么办。)第二个故事最后写到了最高领导。普金作为总统,由民主进程上来,但是今日俄罗斯的共产党肯定上不来,不会像台湾那样,国民党还能再上台——说明即使民主也不是完全公正,任何制度都有黑暗。像俄、中这样的转型国家要进入民主进程更难,因为没有反对党。表现老太太的气场之类的第三个故事,也许涉及了信仰的问题。信仰对人的作用很大,但信仰并不就等于迷信。范达明:在高科技的现时代,警方的破案,居然还要借助于这样一个老妇人,以她类似发气功的“气场”内力来作为探询某种目标的导引方向——影片让我们目睹了警方全副武装的全班人马如何对于如此的巫术行为的全然迷信直到以失败告终的全过程,所谓“气场危机”应该也是对所谓“气场”威力迷信者的一个极大讽刺——从影片交代的背景看,这个老妇人作为四个故事主人公之一所借用的原型,即引出具体故事内容的四个阅读书稿者之一,不过是出版社内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年女清洁工。这也暗示了她的文化层次,尽管进入故事里面后,她又转换成了一个应是有一定文化的图书管理员。其他三个故事主人公借用的原型分别是:出版社总编办公室的女秘书奥里亚,她成为“一站解决”故事中的准新娘;总编办公室主任阿列克塞,成为“交叉路口”故事中求助检修汽车的客户;而相当于出版社总编辑的领导、开X5车的麦克斯——以他习惯性地用打火机吸烟的动作转入了“火花变成为火焰”的第四个故事并成为该故事的主人公。杨越辉:人在世界上处理的是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而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自己,是处理人跟自己的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在物质、功利、利己主义的现实中,可以不和自己的灵魂打交道,而第四个故事里的中年男子,有着不同的经历,旧时代的一切都留在了他的记忆里。他是有历史的,人的生命也由此从“性”回到高层次,这是他最终无法与那个年轻女子相处下去的原因。范达明:他在经过与红车女郎那段疯狂做爱的热恋中脱身出来后,觉得还是自己出版社里那个有修养有文化的女编辑有意思,因为她会把她到阿尔泰旅游照片中手握的碎冰锥,富于想象力地说成是“你可以用它来刺杀托洛茨基”。女编辑没有红车女郎那么妩媚,却能与他谈论托洛茨基,不会认为“契卡”是小妞,不会把“托洛茨基”当成为作家,也不是只要能在阳台上喝咖啡就够了。由四个故事结构的影片形式新颖;影片的“连环结构”与“套层结构”蔡玲:由四个故事结构的影片,国内较少,这样的电影形式新颖。最后一个故事中开红车的年轻女孩,她谈恋爱的前任男友,可以说更没有文化层次,她与他更没法沟通。当这个女孩遇见出版社年长领导的单身男子,显然对他有很大的仰慕之情,女孩知道他更有社会价值,对她自己也能有更良好的引导。可见她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范达明:这个红车女郎不是莫斯科女孩,是外地来的,虽然层次较低,但主要不是她的过错,这是时代造成的。如果比比我们周围那些80后、90后女孩,她真还是很不错的了,至少像蔡玲说的,她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愿意重新学习,而且她对你还是尊敬的仰慕的。如果出版社的这个老男人真娶她为妻,也未必会不“性福”;不过出版社的女编辑,也可以是他不错的选择,或许因与她天天相处,反而难以激起爱情的火花来。这里,我也想到,单就麦克斯与红车女郎的关系而言,如果仅仅因为她年轻无知,你在与她疯狂一阵后就随之将她抛弃,是不是也太残忍了?电影在此是不是也太大男子主义了?太为这个男人考虑了?当然影片导演的用意主要不在于此,这个故事主要也不是讲如何来为这个剩男麦克斯解决个人问题。另外,在这个故事里,影片又一直贯穿有麦克斯在厕所里打瞌睡的镜头,导演或许在提醒你,他与红车女郎的艳遇,不过是他在读了书稿里故事后纯粹的幻觉而已。这说明影片在结构上,不仅是四个故事的“连环结构”,还包含着“书中的故事”与“书外的故事”(即出版社的故事)这样双重元素的“套层结构”。 范桢:第四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是在高速公路上因为堵车而相遇相识,他们俩在初遇的热情中,自然是消解了周围的一切,也消解了历史;但在冷静下来后,历史作为实在的东西,就又出现了;原先觉得双方处处一致的地方,也出现了很多不一致,这也很正常。四个故事有内在联系,影片通过对历史的回忆来警醒人们,反讽力度很大池云飞:谈两点看法。第一点,四个故事其实是有联系的:第一个是谈婚姻的,找婚庆公司来张罗婚礼,要办得有气氛又要能支付得起,实际就涉及钱的问题;第二个故事,就直接写权钱交易了,最后都是钱来解决问题;后两个故事都涉及精神文化的问题;第四个故事作为恋爱与男女关系的故事也是反照了第一个故事的婚姻问题的。第二点,影片反讽的力度很大,在权钱交易中,安排了钱掉进了厕所又不得不再拣起来的情节,说明钱是臭的。王犀灵:臭的其实不是钱,是这种肮脏的交易。范达明:其中有个想托人拿旅游签证的人,还鼻子出了血,血沾染到了纸币上。好像还隐喻了这种交易的污浊性。任同安:影片通过四个故事从四个方面揭露了当代俄罗斯社会存在的以钱为本、权利的交易、信仰的破灭和历史的忘却等社会弊端。这四个故事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反映了当代俄罗斯的政治腐败。一旦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破灭,人们就变得一无所有。为什么把有关性爱与历史的故事放在最后?我觉得编导是想通过对历史的回忆来警醒人们:历史上的俄罗斯尽管戴着“共产主义”的光环,却由于政治的腐败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与痛苦,通过这个故事,影片呼唤人们从单纯追求性爱、金钱与享乐中觉悟过来,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重新找回人类的良知,找回俄罗斯的光明和人们所真正需要的信仰。蒋依群:在第二个故事中,权钱的交易,从少到多,从低层到高层,可以说是层层加码。故事从汽车修理厂起,最后又回到原点,回到修理厂,故事的结构处理很完整。第四个故事中,主要说明男女双方有代沟的存在。历史不可以轻易遗忘,生活里除了现实的物质与精神外,也不可遗忘自己的历史。女孩无法确切记得历史的事实,哪怕是其中的很多数字,但是对于男方来说,这些正是他的生命。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从现实推进到历史,是本片更深刻也更耐人寻味之处范达明:片中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对我无话可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光做爱。”男的痛苦地回答并告诫说:“你的咖啡都是白骨上种出来的。我们是在这些白骨上做爱。”麦可斯最后的结论是:“做什么爱!”影片随之在激越的《国际歌》歌声中结束,其中的歌词有所替换,导演显然并非是要让今天的俄罗斯再回到苏联时代,恰恰相反,是让今天的一代记住曾经的苏联历史,曾经的白骨遍地,所以《国际歌》在此的运用,更有反讽的意义。应该说,整个影片前三个故事是对当今俄罗斯现实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与批判,第四个故事则借助故事男女的性爱关系——从开初的那么一致与投入到最终的不和,追踪并反思到了之前国家历史的黑暗,从而又有了对历史阴暗面的揭露与批判。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从现实推进到历史,是本片更深刻也更耐人寻味之处。2013年7月15-16日零点45分整理,16日晨补充
详情
@ 本周热门经典片
@《俄罗斯变奏曲》同类型经典片
秋霞电影网为非赢利性站点,本网站所有电影电视剧全集均自动从互联网相关站点抓取,追究版权请找来源网站。
Copyright © 2024-2025 秋霞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