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和研究员梅兰妮都是 30 岁的巴黎人,住在同一个街区。当 Melanie 对通过社交媒体约会失去信心时,Remy 几乎找不到约会对象,两人都感到孤独。事实上,他们两个住的地方并不远,但他们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很好。他们能否将一系列错失的机会变成改变命运的相遇?
朋友微博上发了照片,是一小串通体紫色的葡萄,饱满圆润,配文,这可能是最葡萄的葡萄了。这样的表述乍看新奇,实则不难理解。我们谈论花,月,树,鸟,明知是泛指,却挡不住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图像,原本空泛的概念,始终脱不出那个被赋予的内核——为社会文化所塑造推广,继而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最直接、最不容犹疑的联想答案。
爱情也是如此。曾几何时,风花雪月的曼妙柔情,缘分牵绊的得失悲欢(比如鸳鸯蝴蝶派、琼瑶等擅长的爱恨纠葛、多角恋之类),构成了最实在、最关切的描绘。历经语言学转向,“爱情”一词作为文字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仿佛有无尽新鲜的东西,可以趁机从概念的躯壳中逸出,也为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比如今天这部电影,爱情俨然从男女间汹涌的荷尔蒙反应中跳出来,落到了每个个体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中来。这种思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故事中的巴黎,可以换成当下世界上每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工作的焦虑、租房生活的孤独等等,足以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故事里,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断推进,也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反思自己,从中得到有关生活的启发。
从叙事情节而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是爱情来临的前夜,而非爱情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这种表达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相爱的主体,不再被置于“爱情”的传统印象里,而是呈现着各自灵魂独立且高贵的一面。独立对应着孤独,高贵对应着坚韧。故事开篇,两个主人公各自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窄小阁楼间里,外面是轰鸣的火车,嗜睡或失眠,一个人生活,郁郁寡欢。他们去同一家药房,药物介入失效后,又分别预约了心理医生,笨拙生涩地,尝试对着心理医生吐露烦恼。观众几乎可以从这些小心翼翼地试探中,代入当下的自己,一样的焦虑,一样的莫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终日浑浑噩噩颓丧乏力。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人来拯救自己逃出这种状态,唯独剩下一无所知的自己。
毫无疑问地,心理医生的开导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他们引导着故事的主人公反思自己,内省焦虑的来源,正视自己的感受。那些被掩饰或者忽略的情感,那些不被理解或是无法释怀的遗憾,都在逐渐被挖掘出来。在重新面对这些深埋的痛苦时,新的力量涌出,阳光透入。生活也回到正轨,仿佛又可以恢复到生机勃勃的样子。和美好的相遇,不期而至,又如约而来。
尽管叙事新奇,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是很古典式的,开篇对“忧郁症”的诊断构成一个主要“设定”,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算得上简洁明了,观感上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交错穿插,但始终同一步调,和谐地让人舒服。然后便是层层推进的情节,接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情节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怀疑和亲友的不解,各种方式的自我拯救,猫咪的出现,穿插着美洲裔(SABBAH巴西)超市老板的强势推销,再到火灾,很多自我剖析到此露出眉目,故事奔向高潮,一面是雷米回到家乡哀悼七岁时死去的妹妹,一面是女主终于放下心结跟母亲通了电话(当代精神分析的最终归宿仿佛都脱不了童年的阴影。)最后便是铺陈已久的那个伏笔,两人在舞馆相遇。
通过“自我疗愈”这场主线的牵引,故事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抵达二人相遇的瞬间,完成了“最好的爱是以接受自己为前提”的升华,爱情的甜美不在于两人的电光火石,而是已经做好了悦纳自己的准备。(我不喜欢悦纳这个词,但这部电影差不多是这意思)构图,音乐,选景,剪辑的节奏,都是很得心应手的样子,这种纯熟技艺的呈现,无疑能给观感带来极大的舒适。
在脱掉概念之后,爱情还可以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大概做一个形容。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镜中的人看起来是很开心的样子。同样,他对着镜子哭,镜中的人自然看起来一副伤心的模样。看起来开心或伤心的样子,就是“爱情”,哭和笑,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感受也都不一样。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为什么要有一镜之隔?大概因为刚好隔了这个概念。当人们把某样情绪体验称之为“爱情”的时候,就已经用文字的“魔力”把主观的感受客体化了(即便是自称也会如此,因为文字是被社会定义的,而非个体)。
那为什么要尝试脱掉概念呢。
因为我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体验,可如果真的想实现,非得明白爱情附身的主体不可。因为一个镜花水月的爱情概念,可能是海报、广告上美女们毫无瑕疵的笑颜,可能是电影电视里帅哥们全身无死角的精致模样,但那个远不是爱情的真正参照物,因为笑和哭的样子,往往还得取决于那个人本来的样子。从概念脱出,更像是一次拨乱反正,不用刻意营造“爱情”的模样,你什么样,爱情就什么样。好像这才是这部影片给到的启发。
害,都是瞎说的,莫怪。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