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美国剧 » 黑胶时代第03集

简介

艾伦·考特勒 保罗·本-维克托,PJByrne,BobbyCannavale 美国剧 美国 2016
<图片1>(一)对于Black Sabbath能比Pink Floyd“传达出更强大的信息”这点,你们怎么看?1973年3月1日,Pink Floyd发行了他们的第八张录音室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音乐世界为之轰动。专辑封面上,一束平直的白光被三棱镜分解成耀眼的彩虹,明与暗的强烈对比暗示出这张专辑关于隐喻和解构的庞大主题。要知道,1973年,晶体管电子乐器和复音合成器尚还是未来时,难以想象Roger Waters等人是靠什么东西敲打出《On The Run》等等这样诡谲幽闭的电气声响。而专辑里隐晦的生命命题已经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摇滚音乐能承受的重量,艺术的保守和商业的矫饰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面前不堪一击。而几个月之前,Black Sabbath才刚刚完成他们的第四张专辑《Black Sabbath Vol.4》。纵向上,这两张专辑能到达的时代深度的对比一眼就能看穿。但在横向上,进入七十年代Black Sabbath能够成为用“Heavy Metal”改写摇滚版图的先驱乐队之一,这一成就却也不是Pink Floyd能够完成的。正当他们的英国同胞Led Zeppelin辛苦地把“天国阶梯”搭遍北美大陆的时候,《Iron Man》或者《Paranoid》那股野蛮的速度和力量已经给大西洋两岸的人民身体里都种上了一颗预言性的种子。这个预言说重金属开始加入战局,而摇滚乐的阴阳两极要开始重新协调。穿着《Black Sabbath Vol.4》T恤的Richie在A&R会议上如同吃了火药一般全力开炮,他布置下的在两周内找到能签约的新艺人的任务在星探们看来简直难如登天。自从伴随着背景音乐里David Bowie的《The Jean Genie》踉踉跄跄地踏进自己公司大门开始,Richie身上的“中年危机”似乎开始全力反转。拒掉“宝丽金”的收购是破釜沉舟了,而拉Zak等人和众星探下水到底是确有信心,还是又是他身上一遍遍再现的机遇和“天启”?在废墟里面灰烬重生的Richie证明了美剧的“主角光环”再次灵验。不过我还是相信关于流行音乐历史唯物主义会战胜这种扯淡的设定。<图片2>而让Richie脑内的可卡因放肆荡漾起来的New York Dolls乐队随着演出大楼的倒塌也逐渐退出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舞台。一边是Pink Floyd正把摇滚乐的艺术重量无限放大,另一边是Zeppelin和Black Sabbath用重金属向世人展现摇滚乐最阳刚的一面。浓妆艳抹且惊世骇俗的New York Dolls两边都是异类。不但Zak等业内人士要说他们“一年前就过气”,连他们能代表的华丽摇滚本身都正在死去。1973年2月,New York Dolls的第一张同名专辑生不逢时,甫一出世就要见证自己的流派开始跌落。几个月之后David Bowie将亲手“杀死”Ziggy Stardust,一年后T.Rex的Marc Bolan将在好莱坞宣布“华丽摇滚已死”。模糊性别的脂粉和慵懒乐音已经不属于接下来的时代。但就像New York Dolls在《Lonely Planet Boy》里自己唱的一样,在最后,这些是只属于他们的“孤独星球的乐趣”。New York Dolls将为他人做嫁衣。他们潇洒而叛逆的姿态擦出了纽约朋克的一点火苗,为不久之后朋克摇滚的地下大火播下一颗原始的种子。Johnny Thunders锐利的吉他音色开宗明义,让接下来登上舞台的重金属的攻击性更加顺理成章。而烟花之地适合埋葬过去,妖艳烈性的New York Dolls一夜狂欢,震塌了属于“寂寞星球男孩们”的一个华丽时代。(二)而这个故事里的“寂寞星球男孩”是The Nasty Bits。这一集虽然仅仅给了几分钟的剧情,但看到James Jagger和他老爹几乎一模一样的脸,我还是认定他们才是真正享有“光环”的存在。而更惊奇的是,除了饰演主唱Kip Stevens的Jagger之外,The Nasty Bits的扮演者竟然是一支现实世界中的知名乐队——纽约布鲁克林的Beach Fossils。看到主唱Dustin Payseur这张人畜无害的脸竟然拼命挤出朋克青年的凶相,原本冬日暖阳般的Indie Pop乐队弹奏出刺耳粗粝的原型朋克的和弦,不协调的感觉还是非常明显。The Nasty Bits<图片4>显然Richie还没有把The Nasty Bits太放在心上。Jamie认定他们会成为明日之星,而被安排来听试音的Juile对他们的糟糕表现直打退堂鼓。让一支朋克乐队弹The Kinks显然是为难他们了。不过有意思的是,Juile强塞给The Nasty Bits的这一首《All Day and All of the Night》却能很巧合,当然也不乏牵强地联系到接下来Andy Warhol的出场。The Kinks的这首著名单曲在1994年的时候收录进他们的双CD精选集《You Really Got Me》中,这张精选集的封面是一张波普艺术肖像,画的是哪位缪斯?笔者考证不能。如果这副大块黄黑色块冲撞的画像出自Warhol之手,那么把她联想成Warhol的宠儿Edi Sedgwick似乎有几分神似。但实际上这幅画的创作者是另一位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他在八十年代的流行艺术界的影响力不亚于已进入事业晚期的Andy Warhol,卡通人物的波普化是他的艺术标签之一。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位快要溺死在海里的波普女孩“Drowning Girl”,以及她那些总是一脸愁容,或抹泪或侧身听电话的金红发分身。<图片11>我很怀疑《黑胶时代》的编剧是否真的如此细心,用这些容易让观众去考据和联想的细节不经意地把故事的前后脉络串联起来。但或许这部每一帧都填着可卡因,十足的马丁•斯科塞斯风格的美剧确实粗中有细,关键看我们怎么捕捉这根唱针的跳跃。不过这一集的关键词还是“回忆杀”。The Nasty Bits和纽约朋克们的故事还得等一等,先让Andy Warhol和他的一众波普门徒登场吧。(三)在CBGB的朋克爆炸之前,纽约最蓬勃而颓废的摇滚乐都被隐藏在那些秘密的小角落里。70年代,单飞的Lou Reed写过一首叫做《Sally Can't Dance》的歌。歌里面唱“Sally is losing her face/She lives on St.Mark Place”。Lou Reed写下Sally的颓然无助之前,关于自己青春的青灰色过往其实已经跃然于歌中人物的身上。这首传唱度颇低的歌映射了Lou Reed十多年前经历过的梦境幻灭,一如60年代“地下丝绒们“挥霍优美和才华的狂妄心气。这一挥霍远眺二十多年,到了Oasis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里,才得到了一句“Sally can wait”的回答。Sally所居住的这条“圣马克街”,是Lou Reed和地下丝绒的发迹之地。这个位于纽约东村,“垮掉的一代”,摇滚乐手和众多地下边缘艺术家聚居区的街道在60年代是个潦倒天堂,贫困艺术家和异己份子塞满了廉价酒吧和旅店。就连摇滚乐,这里也要一直等到几年之后纽约朋克和新浪潮开始涌动之后才能浮上街道。那个时候Ramones、Blondie等乐队众人将频繁地出现在街上。而在60年代的Lou Reed面前,关于“圣马克街”的记忆都在一栋不起眼的公寓里。<图片12>这个叫做The Dom的公寓是Andy Warhol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的“爱巢”。外表红墙和白窗框平淡无奇,内里的四栋公寓墙全被打通。1966年4月8日,纽约城内的时尚名流,艺术家,漂亮的演员模特,怀揣野心或梦想的文艺投机者,毒品贩子...全都聚集在这个灯光昏暗的公寓里。Andy Warhol和他的助手们打着投影仪投出充满启示录感的人物投影。投影前,地下丝绒乐队正在演奏他们的歌曲。这个演出将持续一年,Andy Warhol将它命名为“塑料爆炸不可避免”(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塑料爆炸不可避免”剧中“塑料爆炸不可避免”历史“塑料爆炸不可避免”是Andy Warhol主导的一个多媒体实验演出。结合了摇滚乐,灯光艺术和舞台艺术等等多种形式。地下丝绒乐队是摇滚演出的主角,而Andy Warhol拍摄的短片或者幻灯片会随着他们的音乐在灰白的墙面上起伏流动,另外,来自Warhol的工作室“The Factory”舞者将穿梭在Lou Reed等人之间,挥舞皮鞭摆出一些不可名状的姿势。天花板和墙面的灯光炫如迷宫,地下丝绒乐队的歌曲犹如巫毒,舞者们跳起了性和毒品暗示的舞步...这一切的迷幻从人群的眼睛和耳朵里渗入他们的身体,张开了一朵朵欲望之花。在剧集中,主人公Richie和他未来的妻子Devon便身在其中。这一切的操纵者Andy Warhol冷静地站在投影仪前,墨镜深黑如洞穴王国,把幽暗的光打在每张如痴如醉的脸上。<图片13>还是Lou Reed,不过时间要远隔至1990年,Andy Warhol此时已经离世三年。Lou Reed和John Cale两人重新聚首,合作出一张叫做《Songs for Drella》的专辑。第一首歌《Small Town》,里面歌词说:“When you're growing up in a small townYou say, no one famous ever came from here......I hate being odd in a small townIf they stare let them stare in New York City”这个从Small Town一路走向New York City的故事的主角,就是Lou Reed的好朋友Andy Warhol。二十岁的Andy Warhol携带二百美元和一本作品集,从匹茨堡郊区小镇只身前往纽约。此后三十八年他将打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王国,而纽约,将成为他最亲密的家。在Andy Warhol凭借商业艺术活动和他的表象主义崭露头角之时,他逐渐完成了他最伟大的艺术创作。1964年,Warhol选中东四十七街和第二大道附近的一间厂房,租下整个第四层,让得力助手Billy Name用喷漆和箔纸将楼层内部全部涂装成银色,不但墙壁天花板,连电器椅柜,甚至马桶都漆成了银色。在这层楼里永远顶着银色假发的Andy Warhol真正和自己的创作融为了一体。这个冰冷而自恋的空间,就是Warhol著名的工作室“工厂”(The Factory)。Bob Dylan访问“工厂”这个宽敞的工作室里堆满了颜料、画布和制作他标志性的绢印画作需要的材料。除了绘画以外,Andy Warhol在“工厂”里拍摄了许多前卫电影和短片,内容通常都只呈现吃饭、睡觉、接吻等等毫无意义的单一事物,探索一种以虚无回应所有有关“意义”的诘问。而虚无很快滑向享乐的深渊。“工厂”吸引了大批纽约的艺术家、演员、模特、颓废文人和摇滚乐手,这个原本私人的工作室渐渐变成以Andy Warhol为中心画出的社交场所。也不可说这是Warhol无心的结果,这个自小自卑的天才成名后对于名声有近乎狂热的爱好。他是一个可以将迷恋转化为财富的成功投机者——一手组建地下丝绒乐队打入摇滚圈,创办专访名流的杂志《Interview》,给“滚石”设计专辑封面借此留名主流世界......而在自己的王国“工厂”里面,他更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把控名声带来的狂喜与创作激情。他在此地“培植”着地下丝绒和“塑料爆炸不可避免”,穿梭于来访的名流和巨星之间左右逢源,观察着那些对于纵欲和消费主义有着同样热情的边缘人士。面对在“工厂”里驻足的明星,他将十六厘米摄影机对向他们。在这个叫做“试镜”(Screen Test)的创作面前,明星们随意摆弄表情,隐藏意图,串联起一幅幅无情节无意义的黑白默片。这像是专属于Warhol和朋友们的无声交流:Lou Reed、David Bowie、Bob Dylan、列侬和洋子、艾伦•金斯堡、达利、Nico、Edie......Warhol那四百多卷胶卷展开来,不啻为60年代最完整的地下群像。Screen Test“工厂”后来几易其址,对三教九流又来者不拒,Andy Warhol最终为此自食其果。1968年6月3日,激进的女性主义作家瓦莱丽•索拉纳斯因为剧本被拒,怀着满腔愤怒和仇恨闯进“工厂”新址朝Warhol连开三枪。虽然内脏几处破裂,但他仍然侥幸活了下来。不过,想必经此一劫,他已经对“工厂”敞开的大门心有戚戚。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The Dom和“工厂”串联起来的纽约下东城区,Andy Warhol一手打造出了一个以摇滚乐和摄影为双核的地下王国。迷幻的声波和淫靡的光影震荡交织,一代另类人士把光鲜亮丽的皮囊和年纪都交付给了他。也难怪1973年这位双眼疲累,形神苍老的Devon如此怀念那段时光。但我说不好她究竟是怀念Warhol的镜头更多一点,还是更不舍初遇Richie时的那份炙热和激情。那几个镜头里Devon开着车独自恍神,连孩子们都忘在了快餐店。她幻想自己是唱着《Yesterday Once More》的卡伦•卡朋特。这首同样创作于1973年的经典流行歌曲在《Now & Then》这张专辑里作为一个引子,用多首翻唱作品拨动起了人们对于1960年代尚未褪色的回忆。在这一集里,如果说New York Dolls的崩塌再次点燃Richie对于摇滚乐的冲动和激情,是一种爆炸般的领悟的话,Devon身上的流动的光始终平静。韶华易逝,Andy Warhol也无法为她保留。波普画像和丝绒金粉已经挥霍殆尽,埋葬在旧时代的回忆里面。既然“塑料爆炸不可避免”,干脆让接下来将挎琴而上的浪子们爆炸得更猛烈些。(更得慢....)

@《黑胶时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