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34岁的阿彩和54岁的伊藤先生曾经是便利店的同事,顺其自然地在一起并同居了。日子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哥哥约阿彩见面,询问能否让父亲在阿彩家住一些时日。阿彩还没有答应,74岁的父亲便拎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阿彩家。
食物
父亲是一个傲娇固执的老头,尤其是在吃饭这件事情上。他和儿媳妇的矛盾之一是儿媳妇为了孙子们的学业,给他们准备了便当;而父亲认为晚饭就是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温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父亲来到阿彩家,对食物各种挑剔。初来时,伊藤先生按照父亲的要求煮了荞麦面,没有多余的椅子,他站在厨房吃。隔日,他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把蓝色的皮椅作为父亲的专座。电影中多次出现椅子的特写,我想这把椅子代表的是伊藤先生对父亲到来的接纳,从买椅子开始,他就从心理上认同父亲今后要同他们一起生活这件事情。
柿子树
电影中的柿子树对父亲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大概是他乡愁的寄托。阿彩削着买来的柿子,父亲直斥,柿子干嘛要买,直接从树上摘就可以。后来,他们在父亲长大的地方找到了父亲,院中是有一棵巨大的结果的柿子树。最后,突来的闪电烧着了柿子树和老房子,父亲一下子就没有了精气神,在阿彩的住所里,窝在角落里,郁郁寡欢,直到他曾经的学生从网络上得知火宅情况特地看望,讲起曾经班级趣事时,父亲才有了笑容。父亲又开始早出晚归,一天回来后,说自己偶然看到一家养老院,设施不错,有单人间和浴室,家具齐全,他已经签了合同,次日就要搬过去。
搬家那日,他不让阿彩和伊藤先生送到车站,自己一个人拎着小小的一个包,慢慢地走向车站,蹒跚的背影。他从儿子家来到女儿家时,大概也是这样的场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母之爱子女拳拳之心。离别前,父亲拜托伊藤先生照顾好他们一起买的枇杷树。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气》中也写到过:“庭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草木并非无情,所谓睹物思人。父亲心底会不会是希冀阿彩他们在看树时能够想起他。那日,他们三个人一起看电影,打保龄球,逛超市买下这株枇杷树,一向傲娇的父亲直言“我很开心。”每天孤孤单单一个人四处走,暮色四合之时,一个人坐在路边长椅上看万家灯火慢慢亮起。阿彩那日跟踪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父亲,所以才有了计划的一日陪伴。后来,阿彩送别父亲的学生时,学生们感慨,老师有女儿在身边,所以很幸福时,一向寡言倔强的阿彩突然哭了出来。她心里又想到了什么。最后,看着父亲的背影逐渐消失,伊藤先生说:“我是不会逃避的。”然后拍拍阿彩的肩膀,阿彩追向父亲。其实,在父亲决定搬到养老院时,伊藤先生和阿彩商量搬到郊区一点的地方,可以和父亲一起住得更舒服一点。他们应该会在院子里种很多很多的蔬菜水果,大概有茄子、南瓜之类,父亲应该还是很挑剔,也会有矛盾,但是,日子就是这样悠长地过下去。
看这样平淡的剧,代入感很强。无法理直气壮地指责某一个人。因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知道如果是自己不一定会比剧中人处理得更好,所以会有一份同理心。如果我是剧中的嫂子,面对这样坚硬如石爱挑剔的公公,还有儿子们升学考试的压力,大概也很容易精神压抑。很多话,作为女儿口无遮拦地说出,但是作为儿媳妇不可以。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建立在长期的磨合与适应中,这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终点。哥哥也是左右为难,从他的性格可以看得出,他应当是个老好人,能力也不突出,一面是妻子,一面是父亲,还有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再三取舍之后,把父亲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不是不关心,只是没办法像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那样关心。不然不会得知得知父亲失踪后的住址一同前往多次劝父亲一起回东京。
父母和子女,每个人都曾经是子女然后是父母,对子女几乎倾尽全力,对父母却逐渐失去耐心,能够为父母付出六分心血,大概就算是优秀了。我几乎可以料想自己将来也应该是爱子女大于爱父母。所以,看这部剧才会这么难过,这么有共鸣,哪怕我只是一个单身女青年,并没有任何关于婚姻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