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国产剧 » 朱元璋第21集

简介

冯小宁 胡军,剧雪,郑晓宁,鄂布斯,杨洪武,陈长海,包德磐 国产剧 中国大陆 2006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号称“得国最正”。何谓“得国最正”?古往今来,历代开国者,无非两种。一是禅让,二是革命。禅让,原本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权力更替,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三代之后,禅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主动变成了被动。权臣强迫天子将皇位禅让于他,这种“禅让”的开创者是王莽,之后历朝历代屡见不鲜。还有一种是革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取政权,但还是有细微不同。刘邦曾经在秦朝就职,泗水亭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可朱元璋不是,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个放牛娃,一个小和尚。而且朱元璋打败的是非汉族的皇帝政权,属于外夷,这在以中华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所以,朱元璋才有“得国最正”的说法。不过在历史上,有一种声音,对朱元璋极为不友好,很多人认为他是千古暴君。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杀害功臣。民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谚语。古代皇帝中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开国之后,对那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小伙伴,几乎屠杀殆尽。除去常遇春、徐达早亡,仅剩汤和数人只身幸免。朱元璋为了铲除功臣,发动了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其中涉及人口之多,达数万人之众。这些开国功臣虽然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纵容下属、家奴横行乡里,但要说“谋反”,那就是“欲加之罪”了。蓝玉在被捕之后,其余罪名都供认不讳,仅这谋反的罪名,他死活不认。朱元璋曾经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被牵扯到“胡惟庸案”被诛九族。李善长被杀后一年,有一名官员上奏为李善长鸣冤。他是这样说的:说李善长谋反,那他到底是图啥呢?他现在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助胡惟庸获得天下,他还能比今天的地位更高吗?更何况,他是跟着陛下白手起家的,他难道会不知道造反成功的难度?当年群雄并起,可现在呢?所以说,李善长谋反,我实在是不相信。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后,并没有降罪这名官员。由此可见,朱元璋只不过是假借谋反罪名来清理功臣。除了屠杀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被称作暴君,还因为他的“严酷治吏”。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难的官员。自西汉开始,各个封建王朝都是上行用儒,下行效法,而朱元璋恰恰相反。他对于官员的严苛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洪武时期,凡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砍头。他为了约束官员,在已有《大明律》的基础上,自己又编写了《大诰》,成为了法外之法。《明大诰》中的刑罚明显要比《明律》重得多。比如《大明律》中规定衙门隐瞒文卷不报的处罚是杖八十,而《明大诰》中则变成了凌迟处死。自隋律起,正式形成了笞、杖、徒、流、死这五刑体系,但在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中,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可以举几个例子。剥皮揎草,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凌迟处死,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虽然此项刑罚并非朱元璋首创,但在朱元璋一朝使用最多。明初有四大案,铲除功臣的政治案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还有两大案是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空印案牵扯人员之多,万人以上。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州府,凡主印者,杀;副职充军。两案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七八万。这其中,有一些人确实是犯了罪,但更多的人只是被无辜牵连。大家可以想想,当时在朝为官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心态。有人问,那能不能不当官啊?众所周知,张良在汉朝开国前夕就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全身而退。与张良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可惜的是,即使是回归故里,朱元璋还是对他不放心,对他百般“折磨”。刘基之死究竟是胡惟庸的擅作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行使权力,那就不得而知了。不管怎样,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洪武时期,采用科举和荐举两种选官方式,科举大家不陌生。什么是荐举?荐举就是推荐、推举。比如说,听说哪儿有贤士,只要有人荐举,找到了你,你就得出来做官。那个时候有人为了不做官,自己剁掉手指,但依旧没有逃脱。要么出来做官,要么就去死。再加上朱元璋一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的朝堂之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官员呢?我觉得这和他的出身有关。因为他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恶吏欺侮,所以在他心里,从小就有种下一个种子。——“当官的没好人!”你不犯事还好,只要犯事,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其实,有很多基层人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要杀罚够重,贪官污吏就会变少。事实上还真不一定。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可官员们的贪腐依旧层出不穷。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官员贪腐,朱元璋大开杀戒;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洪武时期的贪官之所以顶风作案,除了贪念作祟之外,薪水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明朝县令每年俸禄约九十石粮米,而且经常还会用实物来折算,所以实际大约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块钱一个月。难道这些官员就不会劝谏朱元璋,让领导给他们加薪?还是因为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可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可以生活,为什么你们不可以?贪腐问题自古有之,从上往下的反贪虽然有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讲,治标不治本。个人觉得,反贪应该由下到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如果放到今天来讲,百姓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这样一来,对贪腐将是致命的打击。如果光靠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搞不好还得落一个暴君的骂名。朱元璋虽然对臣下严酷,但就百姓而言,他真的是一位好皇帝。朱元璋因为出身农家,所以对农民、民间特别了解。经过元末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使农民不被税赋所累,朱元璋规定,开垦荒地的地方三年之后再收税。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第二年就强行收税,并且上奏朱元璋,说我们这儿生产好,所以农民们争着抢着要交税,拦都拦不住。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抢着交税?你骗鬼呢?朱元璋主张老百姓告御状,以及越级上奏。为政者最为担忧的就是“壅蔽”。朱元璋曾经对廷臣说:“自古人君所患者,惟忧泽不下流,情不上达。”所以,洪武时期的皇宫几乎成了断案的县衙。朱元璋设立了通政司,全称为“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其中就有“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还在皇宫门口设立“登闻鼓”,并设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朱元璋规定不许官员下乡,一旦有官员下乡,老百姓可以把他抓起来。有人说,这是为什么?官员了解民情民风难道不是好事吗?朱元璋有他的想法。在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借下乡之名,行土匪之事。每次官员过后,鸡犬不留。所以,他才立此规,保护老百姓的权益。曾经在浙江有一名县级官员下乡,就被老百姓给抓了起来。后来还是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得以平息。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大槐树,解决了有民无田、有田无民的状况。那个时期的人口迁徙,除强制之外,还有利诱。比如,你从A地迁到B地,除了答应给你的亩数外,你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交税的。正是种种惠民政策,使得明朝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不管是粮食总产量,还是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朝元世祖时期。朱元璋对百姓这么好,那他是不是就有民本、民主思想呢?那倒不是。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他对于《荀子》里的一句话就很赞同,并且把它奉为座右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没有。从他对《孟子》的态度可以窥其一二。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文盲,他确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朱元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投军以后,军中也有一些文官主簿,他经常不耻下问。所以,当皇帝之后的朱元璋是可以识文断字的。朱元璋在读《孟子》时,他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一些话不合他的心意。《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对待臣下就如同草芥,如果按照孟子的观点,这不是鼓动臣下闹事吗?《孟子》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话。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看到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且打算将《孟子》销毁。好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有骨气,以命据理力争。有官员甚至说,我能为孟夫子而死,是莫大的光荣。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将《孟子》中不合他意的章节删减,作《孟子节文》。不过,这《孟子节文》并没有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文》被废,大家看到的还是完整版的《孟子》。说一千道一万,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于老百姓的仁爱也好、慈善也罢只是因为童年悲惨的经历。我是这么评价朱元璋的:洪武有秦皇之酷,汉文之仁。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实在是没有啥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一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敬仰的三代以下第一明君。可朱元璋两者皆有。只不过他酷的是官吏,仁对应的是百姓。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这么一句台词:“这朝堂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乡野民间的太平盛世!”泱泱中华,暴君很多,明君也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明又暴的君王,只此一人。

@《朱元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