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群星之间第05集

简介

LeonardRetelHelmrich 内详 纪录片 荷兰,印度尼西亚 2010
为渺小者写传:莱纳德·莱托·海尔姆里希荷兰纪录片大师,资深电影摄影师,一镜电影拍摄法(Single Shot Cinema)创始人。《月亮的变化》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尤里斯·伊文思奖。《群星之间》为首次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人同时摘得最佳记录长片奖以及最佳荷兰纪录片奖两奖项。    ■“印尼三部曲”:《白日之眼》(2001)《月亮的变化》(2004)《群星之间》(2010)。12年的拍摄,纪录印度尼西亚一个小家庭在战争、宗教和城市化的变迁里的生活,以及三代人被传统乡村价值和城市繁荣的压力撕裂开的过程。先锋电影镜头导演宛如魔术师一般操纵镜头,特有的“单镜头拍摄法”、连续流畅的运动镜头和现场精确的把握,使影片富有生命气息。  ■10年的历程:  我当时跑到母亲出生的村子(片中的老太太和我妈妈出生在同一个村子),跟他们建立联系,片中的叔叔后来成为我的助手。当时正是政权不稳的时候,叔叔带着我到处走,我本来是要拍政变和学生运动的,但发现CNN/BBC等媒体在做一样的事情。这时我发现从叔叔一家人可以看出国家的变化,即通过人民看出国家的变化,由微观看宏观。  我拍第一部电影时,没什么资金可言。而且印尼国防厉害,进入需要更多钱。我当时只有机票钱,但生活还可以维持。我居住了两年。第二部《月》时有了数码,成本降低,拍多长都无所谓。而且那时我有了更多资金。他们会给你一个团队的钱,但若你是一个人,就能将一个月的钱用成一年。我用了14个月。自己拍了300个小时的素材,自己剪。我用的是更多时间。拍这个片子其实卖不了什么钱,但是过程更重要。我喜欢投资我的时间在片子中,这样才能做出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其他地方。  第一部曲叫《日光之眼》,印尼语中太阳之意。第二部叫《月亮的变化》,因为印尼有最多的伊斯兰教徒,伊斯兰教宗教标志是月亮,在911事件后,教徒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想表现这种变化。第三部我想要一些与星星相关的,就像片中奶奶看着星星,孙女想要的富有的生活,而他们是不能触碰到星星的。我不知如何解释,只是觉得很适合,便用了。不用心理分析,只是这种意象。更有趣的是,我感觉到它们之间就有关联。我想要拍这些东西,后来便拍到了。当我们没钱但有时间时,能很融入的观察至掌握一些重要的东西。这是在我潜意识中想到、在意识中控制,跟随我的直觉去拍摄的。  (《群星之间》)我没有脚本,只有一个大概:关于经济、宗教、感情。任何东西只要与这三者有关我便会跟着。在电影结局,老奶奶和女孩虽然关系亲密,但仍各奔方向:老奶奶回到农村,女孩去到大城市发展。这是我要揭示的两个不同方向。  我现在的结局很好,我不打算拍下去,当时小女孩很小,不知道我在拍什么,不知道做什么。但是她现在知道了,所以可能不自然了。  ■低成本大片:  我总是用很小的摄像机,并且总是走来走去。我比较灵活,让摄影机跟着人物动。有时需要助手的帮忙,,并用类此翅膀的“稳定翼”(一种摄影机下面的翼装置),还有竹竿做的山寨版升降机和摇臂。它们都很好用,能灵活传递,顺滑移动。电影需要动脑筋,当你没有钱时,时间就是你的资源;当你的资金有限时,你会被迫去想办法的。  如果人们看你的镜头,是因为你离他们太远了。你需要把这种距离打破。我不喜欢从平视的角度去拍他们,有时是俯视而有时是仰视。若他们在我旁边,我会用身体稳住机器,让它和我的身体融为一体,他们便会意识不到,而我会让摄影机跟随着他们。我不应该拿摄像机对着他,就像带着一个面具一样。我有时不看取景框。要训练自己不看取景框,也知道镜头是怎样,尤其是在我拍了很多之后,如同弹钢琴,闭着眼睛也能弹。有人说,你要学一个技巧,需要一万个小时。摄像也一样,是我表达情感的方式。  如果你在现场,你必须知道自己专注于什么,便能集中指导自己要什么。这就是单镜头拍摄法。当情景发生时,你要能读懂它并让自己进入到情景之中,因为你已经成为事情的一部分,已经与之打成了一片了。当有人说什么时,你知道角度在哪,知道哪些话会被重复,并可以到另一个角度拍摄到重复的时刻。不能去打扰他们,但你有来回走动和剪辑的自由。  在室内拍摄时也用到现有的光。有时灯光弱,便用大瓦特灯泡。我将他们家灯泡全换了,问题是,他家电费上去了,有时我帮他们交电费。有时也与影子做斗争。要有光的意识,光是一个物体,要了解它,不能在摄像机和人之间造成影子,要与影子跳舞。  其实有时我不想想那么多技术问题,大部分是自动挡。其实可以通过移动摄像师,只要我们自己能灵活移动。我不想想技术问题,现在买的能自动调的,便相信自动吧。 

@《群星之间》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