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03(宴)集

简介

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王申 老狼 纪录片 大陆 2018
三张图看懂舌尖的进化

正月初四,恭迎灶神的日子,央视隆重端出了观众期盼3年多时间的《舌尖3》。

与《舌尖1》开播时打枪的不要、放炮的不要、悄悄的干活不同,《舌尖3》开播前这宣传声势,我的个乖乖,又是新闻发布会、又是开播仪式、又是倒计时,一看就是正宫娘娘生的,都快赶上《月子》出版时的壮观场面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此处宜配宋丹丹老师的纯正东北腔)

虽然知道陈晓卿去年10月已经离开央视,《舌尖3》跟他毫无关系。但心理上多少还是有点预期,毕竟正宗央视血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台长刚上任,纪录片频道总要献礼嘛!万一拍好了呢?

一大帮吃货早早守在荧屏前,自备纸巾、手帕,等着看美食、流哈喇子。没想到哈喇子没流出来,反倒被种草到淘宝上去买章丘铁锅、银杏砧板、淮阳菜刀……

看了第一集《器》,我想说:《舌尖3》和《舌尖1》之间,差了100个《二更》……

但是……等等……且慢定论,后面还有7集,万一有改观呢?

看了第二集《香》,我想说:陈晓卿转身之后,《舌尖3》跳崖式滑坡……

算了……等等……万一峰回路转了呢?

看了第三集《宴》,我开始爆粗口了: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儿啊???陈晓卿老司机辛苦养大的孩子,被你们糟蹋成这模样,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看了第四集《养》,我哭了:这帮人心里有数,《舌尖3》明明就是按照质量从高到低播出的,起点本来就矮,后面几集你更不可能指望了。

豆瓣对《舌尖3》的评分从最初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估计到8集播完,能保住5.0就算谢天谢地谢陈晓卿了。

央视有个辞职的记者张景,自己找了2个外行摄像师、录音师,拍了部《寻找手艺》的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都是8.8。

最冤大头的应该是花1.18亿重金冠名《舌尖3》的所谓正宗法兰西血统某阁葡萄酒了。2014年就拍下冠名权,一切宣传营销行动暂缓,期待《舌尖3》问世,然后一夜之间引爆中国餐桌。

正常情况,《舌尖》系列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偏偏《舌尖3》是哪吒转世,殷夫人怀孕三年多,最终生下一个肉球。

更滑稽的是,孩子问世后,意料中国人品着红酒吃美食的场面没有出现,大家都去淘宝抢3万6千锤的章丘铁锅,就没有几个关心葡萄酒的。

当然,大家彼此彼此,山寨货牵手李鬼哥。你以为是唐伯虎笑点秋香姐,盖头一掀开,其实是对穿肠扑倒石榴姐。

让我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身份,来浅度分析一下,《舌尖3》是如何走向末路的:

从《舌尖3》各集的取名就可以看出,总导演心中一直没有清晰而明白的主线,最初宣传出来8集片名为《器具》、《小吃》、《宴席》、《食养》、《厨人》、《点心》、《时节》、《融合》,确实又土又直白。临到播出了,突然又改成《器》、《香》、《宴》、《养》……少个字就能显出雅吗?一个“香”来概括“小吃”,长脑壳没有?四川泡菜、河南胡辣汤,如何可以用香来形容?推而广之,长沙臭豆腐怎么办?是不是要被你们从小吃界开除。

《香》中的西安水盆羊肉,是被网友诟病最多的一道美食,主创团队的各种不专业、不敬业,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陕西最正宗的水盆羊肉,非片中的做法。地道的水盆羊肉需配两饼,讲究一盆两吃;一碗羊肉也并非仅仅三片,而是随客人的喜好多多益善;吃时还要搭配小菜、生蒜、油泼辣子等,回味无穷。片中的水盆羊肉店,在西安人看来,不过是忽悠外地人的游客店,只是不知为何把央视专业美食导演忽悠过去了。

其次,片中说西安回坊于唐朝时成形,是重大的史实错误。唐朝时回族尚未成形,何来的回族聚居区?

最后,大合影中居然出现了极端宗教服饰。这难道不是国家级电视台应该回避的低级错误吗?

类似的专业常识错误比比皆是。李立宏老师说麻辣烫的时候,镜头给的是钵钵鸡。外地人弄不懂火锅、串串、麻辣烫、钵钵鸡、冒菜倒也罢了,你是美食专业纪录片,你都弄错了,今后谁来还我大四川麻辣烫业界千古不白之冤?

李立宏老师说河南胡辣汤的时候,画面出现的是四川乐山嘉阳转圈圈的蒸汽小火车,观众今后岂不是到了嘉阳,要问农家乐老板来两碗胡辣汤?

用8分30秒的超长篇幅来讲诉煎饼果子的故事,讲清楚了的是一个下岗再就业的励志故事,没有讲清楚的却是美食煎饼果子,摊煎饼的镜头不超过10个,天津人都看不下去了。红姐成名之后,天津城管、工商、食药监、税务的问题来了,你说这样的路边游摊是取缔还是不取缔呢?

镜头、画面、剪辑大失水准。虽说聘请的荷兰摄像大师,但画面却并不高明。用光质感差,暗处噪点高,老是弄掉帧的慢动作,素材重复率高,剪辑超级乱各种跳……后期调色严重偏差,以至于包子褶都看不到,你究竟拍的是包子还是元宵?总之,教影视拍摄、剪辑的专业老师,可以从中挑一大堆镜头,用于教学中的错误范例。

炫技、摆拍、装逼现象在《舌尖3》中犹为严重。《器》中的“瓷器大师”,从装扮到谈吐,浑身透露出一股子“XX大师紫砂壶”电视导购的铜臭;玩花打四门的大厨,炫技炫得太过,剧组特效经费估计都花在那个画面上了,结果端出来一碗莫名其妙、味道都不知道的炒白菜;《宴》中玩文化宴的那帮子所谓文人,隔着屏幕都能闻出一股子酸味、腐味、馊味。

《香》中,学医学、拿手术刀的女婿,入赘至乐山干起了麻辣烫炒料手艺,镜头中满满的都是他不乐意、不愉快的郁闷表情。导演们千挑万选,就选出了这么一个麻辣烫文化的传承者?你确定不是来黑我们大四川的吧?另外,那个叫黄鹤的导演,你必须给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无色无味的竹签?透明的,还是闪亮的?……你确定不是那个江南皮革厂倒闭后,带着小姨子跑了的黄鹤吧?

《宴》中,一个大人骑摩托,带两个孩子在农村山路的镜头,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央视播出,该段落还美其名曰教孩子们学习传统中华饮食文化美德。最基本的交规都没有学好,谈何美德?你确定交警蜀黍没有意见吗?

质量下去了,广告倒还上来了,短短40多分钟的纪录片,硬生生插进来四段广告。怪不得电视台现在重视拍纪录片了,电视剧中不准插广告,纪录片中无所谓。

《舌尖3》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包装强于美食,乏味多于真情。想学陈晓卿老师,借美食而煽情,可惜煽得不真挚、煽得不专业,未煽动他人,自己反倒被骟。

没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没有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深度研究,没有追求极致尽善尽美的专业精神,再多的努力都是白搭。一群不热爱、不钻研、不品味、不传承美食文化的导演们,哪怕绞尽乳汁,又如何能够将观众的味觉和食欲真正撩拨起来呢?

《舌尖1、2》系列美食纪录片,多年来在观众心目中积攒下来的金字招牌,靠的不是炒作包装、不是买热搜、不是请水军、不是刷豆瓣,靠的是真诚热爱,靠的是业界良心,靠的是工匠精神,靠的是一腔热血。

陈晓卿团队也许不是中国拍纪录片最好的团队,但是拍美食文化,他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就这样一个打着陈晓卿深刻烙印的纪录片,一旦离开了陈晓卿,无论谁来接盘,《舌尖》又如何拍得出那散发着浓郁乡愁、饱含着亲情温暖、浸润着传统习俗、滋养着厚重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呢?

大师远去,请勿画蛇添足;观众明白,切莫狗尾续貂。

但愿今后不要再有《舌尖4》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