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剧 » 台湾剧 »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第6集

简介

庄绚维,陈冠仲 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黄河,李沐,丁宁,陈家逵,郑人硕,夏靖庭,林心如 台湾剧 中国台湾 2020

近期也是花了8天时间一天一集地看完了这部台湾的犯罪悬疑剧《谁是被害者》,和大多数的影评里说的差不多,这部剧整体的观看体验是一个下降的趋势,更不要说具有充分中国特色的“爱与包容与理解拯救一切”的大团圆结局。关于剧情相关的内容其他的影评里也谈了不少了,那我想换个角度来聊一聊剧里这些人物的心理病症的表现,也借此谈一谈对于现实中相关的心理特征风险的看法,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或错误,还请多多指正。 首先从几个被害者说起吧: 第一位被害者,“酒店王子”游诚皓,这个没什么太多好讲的,LGBT,ZZZQ,不做讨论; 第二位被害者,“过气女星”苏可芸,这个人物可以和她的妈妈放在一起分析,苏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望女成凤,苏可芸则一边惧怕着妈妈给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自己由辉煌走向平凡;这个组合应该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了,甚至感觉近些年的电视作品中,“单亲妈妈”这个角色就离不开“控制欲”这个标签,不过不同于一般的对于父母控制欲高压下的心理扭曲,本剧中的苏可芸形象上明显有遗传或者说熏陶自其妈妈的控制欲特征,也可能与年轻时红过的经历有关,习惯于控制周围的一切围绕自己运转,哪怕是经历了丑闻、人气下滑还是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是世界中心,这个在录音棚的剧情中有充分体现,制作人已经委婉地对其表示了拒绝,仍然坚持要继续表现自己,直到最后的遗愿也是要“让人们记住最好的那个自己”,可以说,来自外界的控制欲和来自她自己的控制欲,已经让她失去了自我,只剩下了“苏可芸”这个符号,对于她的自杀,我更倾向于她不知道怎么平凡地活下去,或者说没法满足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另外说一句,你们把自杀现场溶尸摆成和专辑封面一样的造型,这个专辑还会有人买吗?看着不怕有心理阴影么?) 第三位被害者,“内卷打工人”张聪健,这个算是剧中难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心理状态正常的人物之一;努力甚至到拼命地去工作,结果身体却出现了状况,公司恶意辞退还以“公司只会发钱给能够继续创造价值的人”的理由克扣奖金,父亲老年痴呆,可以说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说实话,在所有的被害者里,这位应该算是最惨的一位,完完全全的被害者,而且好像也是结局最惨的一位?只按剧中的内容来看,对他工作的誉品的调查也被议员叫停了,欺压他的钟经理也大摇大摆从警察局里走出去了,家里老迈的父亲还在等着儿子回家,充分证明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到最后都不算人”。 第四位被害者,“盲眼天才木雕家”庄秉荣,剧中他有一位弟弟,庄秉耀,哥哥庄秉荣眼盲,但是木雕水平很高,弟弟庄秉耀形象不错,也搞艺术,但是画的画没有灵魂(当然作为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对这个所谓的灵魂不是很懂,结合剧里那帮艺术家对画和木雕的态度来看,应该意思是庄秉耀画工不错但是只是精于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么?),一直不被美术馆认可,但是机缘巧合之下,顺带带去美术馆要出售的木雕反而受到了艺评人协会主席的认可,庄秉耀出于嫉妒?虚荣?或是什么其他情感驱动下,冒名取代了哥哥,将自己塑造成了“天才木雕家”,后续还一直瞒着哥哥利用他的作品让自己成为了新秀艺术家,但是实际上哥哥确早就修好了收音机知道了弟弟利用了自己,因此利用自杀诱导媒体报道了弟弟剽窃的事情;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也是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的,硬要说那也只能归结到心理疾病上,哥哥自杀行为的最终结果包含两点,第一是让世人知道了自己的才华,第二是毁了自己的弟弟,按照剧中的描述来看,哥哥的眼盲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是父母以及弟弟在照顾他,而且可以推断出在他们父母过世且弟弟没有假借木雕成名前,他们的生活应该还是挺不宽裕的,按理说兄弟间的感情没那么差吧?借用一句老话,弟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与朝夕相处的弟弟之间不存在亲情,不存在沟通,感觉上也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至于两兄弟间一直在讲的“LUCKY和小黑”的故事,在我个人看来,完全是莫名其妙,我觉得他们父母讲这个故事只是告诉他们兄弟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对方挡住害怕的东西,结果这边哥哥说了一通什么“其实是我一直活在他的影子里”?完全不理解,可能这就是艺术家的谜之感性吧。 第五位被害者,“好好男人”刘光勇,这个人物应该算是剧中的下限了,基本上属于是沾边没好事,40年前,参与了绑架彭宜玲的父亲,还在同伙的胁迫打死了彭宜玲的父亲,这一段经历他的妻子的评价是“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一直很后悔”,就不提打死人是出于胁迫了,参与绑架难道也是出于胁迫?剧中对他善良的表现是偷偷放走了彭宜玲的父亲,但是结果确是导致了后续的殴打以及死亡,个人认知视角上很难认定为算是做了好事;40年后,突然想到自己很愧疚,打死人的当时没有这么愧疚,坐牢的20年间没有这么愧疚,出狱之后的20年间也没有这么愧疚,只有自己身体不好了,老了,才开始无比愧疚,早干嘛去了?想着对不起死者的女儿,出狱20年也没想着去看一看或者哪怕当面道个歉,想着要补偿死者女儿,留了一份遗书,用别人的尸体假装自己死了,还去隐瞒身份死者女儿店里,还希望别人原谅他?临走留下几十块算是经济补偿?看不到一点真诚的愧疚感,纯粹恶心受害人家属;去执行自杀任务的路上被警察抓住后放回家,妻子对他不离不弃,还煮了第一次去妻子家里时给他煮的面,约好了一起继续过下去,结果转头就在家里上吊自杀了,说实话,要不是他妻子早就被他PUA傻了估计也得一辈子心理阴影了;自杀没成功,被救下来,在医院里妻子说了几句,又不想死了,自杀的同谋来“帮助”不能完成自杀的他去死,他又开始挣扎了,又不乐意了,别人帮他死应该的,现在他该帮别人死了,后悔了。所以这个刘光勇在剧中表现出的是完全没有担当也完全没有社会认知,同时还有着极度的自我满足型人格特征,想要赎罪就按自己想的来,也不管死者家属是不是认可,也不管自己老婆会怎么样,比起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男主来说,我觉得刘光勇才是更具有社会交往能力障碍,也更不适合结婚。 第六位“被害者”,“坑爹杀妈”江晓梦,这个“熊孩子”应该算是心理病症“五毒俱全”,当然这也是有着充分的遗传和社会经历铺垫,倒也不算太突兀?首先是她的家庭,父亲就是本剧的男主,方毅任,他患有亚斯伯格症,该病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全剧应该也就男主这一个心理疾病是天生的,所以他是没得选,真的有病,所以参考剧中江晓梦病历里那一串的心理病症,有充分理由怀疑是有一部分遗传因素的;母亲,名字好像没怎么出现,就江母吧,在这个是个妻子就会被丈夫PUA的剧里,她应该算是唯一一个PUA自己丈夫的人,同时我个人分析认为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病症特征,这个放在对应人物的段落分析;同时在幼年的江晓梦身上就已经可以看出一些心理病症的特征了,例如在父亲忙于工作时要求“必须立刻马上”的陪伴,随意地去危险的地方干危险的事,并由此引发了“化学试剂”事件,江晓梦皮肤受伤,其父亲与母亲离婚,至此江晓梦与其母亲组成单亲家庭。不幸的是,两年前晓梦的母亲查出了癌症晚期,这个阶段一直依靠晓梦在酒店打工维持母亲的医疗费用,在这个阶段,江晓梦由于缺失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逐渐表现出了一些自我满足以及偏执的心理病症特质,主要体现在母亲癌症已经无法治愈且承受痛苦的情况下,坚持治疗抢救,在受到李雅君的说服后,去找自己的父亲商量,但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没能在走过她面前时看到或者说认出她,就认为父亲已经不在意自己了,转而直接回到医院拔掉了母亲的氧气管,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江晓梦的行为都有着很极端的特质,思维方向的转变也基本为非黑即白,非常容易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应该也是其被李雅君“忽悠”以及后续参与“遗愿自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剧情分析,江晓梦在“杀死”其母亲后,由于失去了人生目标,开始出现抑郁的病症状态,同时和她一起在酒店工作的游诚皓渴望自杀的心理状态也进一步地影响到了她,直到在医院和其他被害者一起投身到了“遗愿自杀活动”的工作中。 说完了被害者,再来聊一聊本剧里的“幕后大BOSS”李雅君,她是随着她的前夫从国外来到了台湾,长期受到前夫的家暴,几年后前夫身体出了问题,住进了护理之家,李雅君也在这里照顾了前夫几年,前夫去世后,她就顺势留在护理之家做起了护工,结合后续她和周洋之间的故事来看,受前夫的影响,她的认知能力应该是出现了一定的扭曲,算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病症;在“爱上”周洋后,为了实现对方不想“不为人所知的死去”的愿望,将其他病人的药物喂给周洋,导致其肾衰竭死亡,可以感受到她同样也是属于“渴望爱,但无法理解爱”的状态;之后在医院的病友交流中,诱导诸多被害人参与到“遗愿自杀活动”中来,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经历了“杀死周洋”之后,她在“致人死亡”(有别于直接杀人)这种行为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在剧中也有说到,除了上述的被害人外,李雅君还在多个医院的病友交流中进行自杀诱导,因此她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曝光护理之家的问题,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她变态的心理需求。 接下来是本局的男主,“面无表情”方毅任,不知道个人的理解和编剧想表达的感觉会有多大的不一样,我看到的方毅任,是一个“周围的人都在后天发病的时候,努力想治好先天疾病的人”;方毅任天生患有亚斯伯格症,在上学期间就一直有受到霸凌,在工作中也很不合群,这个是病症带来的固有特性,但是他渴望让自己不再那么“特别”,所以他选择了娶妻生子,这里就带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妻子,其实在看完剧之后对方毅任和他的妻子是如何相识相知再到结婚这个过程还是很好奇的,毕竟只看到他们婚后的生活境况,感觉他的妻子完全不能接受他的病症,并且觉得方毅任应该具备能力为了妻子和女儿刷的一下就变得和正常人一样,感觉这样的状态不太能想象喜欢上了方毅任什么方面?不过从海边的回忆的一些细节来看,方毅任的妻子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本人也有一个两岁的小孩,在日常家里人带小孩开车出门的时候,如果让小孩坐在后座的安全座椅里的时候,一般孩子的妈妈或者孩子的奶奶都会坐在他的旁边,陪一陪哄一哄他,所以剧中两个人都坐在汽车前排,放孩子一个人在后排哭的情节让我觉得不仅仅是方毅任,他的妻子也没有太多对孩子的亲切感,更不要说,还提到经常晚上会让孩子哭4、5个小时,在婚姻的这个阶段,可以说方毅任做出的“治疗”自己的行为毫无进展;后续就是女儿受到化学试剂的伤害并受到妻子的谴责,方毅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因此提出了离婚,这个行为不能说对,毕竟实质上对妻子以及女儿都造成了长远的后续伤害;再之后就是发现女儿和连续命案有关,私自藏匿线索,这个环节的剧情也有看到很多评论里有聊到,觉得不合理,认为如果他在意女儿不会10年间都没去看过一眼,出现命案又突然在意的不得了,个人倒是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10年间没有去看过女儿其实和离婚的动机是一致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接近女儿会伤害到女儿,他觉得自己远离的行为才是保护,当然如果觉得这个解释比较牵强,那也只能说“男主毕竟有病情在此”;所以最后大结局时,方毅任和女儿的和解反而还算是比较合理一点的,也算是他稍微“治愈”了一点自己封闭的内心。 最后就再简单聊一聊剧里两个“不是受害者胜似受害者”的女性,一个是剧里记者徐海茵的母亲,当年徐海茵的父亲因欠下债务带着妻子和女儿在车内自杀,最后父亲死了,徐海茵和母亲幸存了,结果她的母亲不但不记恨她的父亲,反而几十年如一日依然爱着那个男人,还不愿意离开当年住过的房子,哪怕女儿有心理阴影也完全不管,严重怀疑是CO吸多了,脑子瓦特了,结果最后徐海茵选择和解了?还买下了当年的老房子?说实话,这一段剧情完全突兀,不明所以;另外一位则是“好好男人”的妻子,看完丈夫在自己面前自杀,完了最后发现自己怀孕了,还感到很幸福,觉得是丈夫留下的礼物,WTF?说实话,真的很担心她的孩子未来。 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主要是依照剧情,说了一下个人对剧里主要人物行为以及心理状态的一些分析,那按照一般议论文结构,聊完具体的事例,稍做个总结,汇总一下那些偏病态的心理特征: 首先是自我满足型人格以及控制欲,这两者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同时出现的,没错,最日常的体现就是“为了你好”,核心问题在于该类型的人不具备充分的自我逻辑能力,常常受到外界影响,形成了“过度”的价值观,同时还很“自觉”地明白自己做不到或者乐于与他人“分享”,因此会强硬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施加在他人身上,这一般就是控制欲的来源;这一类型的心理病症不太易于扭转,因为该类型的人自身并不承受痛苦,反而享受着控制他人的快感,所以只能由受到控制欲影响的人通过例如离开施加控制的人的方式来解决,不过很不乐观的一点在于,现实条件下,很多从小受到严厉控制的人,长大后也出现了同样的心理特征,惨剧总会不断地传递下去,重复发生。 第二就是偏执型人格,这种状态的体现有很多种,诸如性格极端、暴躁易怒等都是症状体现,这种人格的形成一般也与家庭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上一条的病症不同,我认为该类型的人内心也是充满痛苦的,伴随着极端行为的往往就是事后的后悔,如果你感觉到你自身可能存在一些偏执的症状,与人倾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代心理治疗很多也都是基于倾听疏解的方式,重点在于要敢于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帮助,一个人在黑夜里走路很难保证一直走在大路上,不是么? 很不专业的聊了一些,最后还是转回到电视剧上来,整体来说,剧情、节奏、人物、演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漏洞,整体逻辑也还算合理,前两三集的故事还是很能给出悬念的,算是几几年还不错的一部华语悬疑电视剧,个人的整体观感在7分左右,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PS:最后的最后,忍不住还是有些槽点想吐槽一下,如果你看完也有类似的槽点,希望能有共鸣: 徐海茵的爸爸是自杀,按个人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是自杀的人没法上天堂么?为什么还能举行教堂仪式? 第一集的时候,派出所就已经获得了江晓梦的监控器画面,拍的还很清楚,后续也找到了制作浴缸塞的人,也确认了人物,不通缉就算了,那么多天都没查出来是什么人?而且江晓梦进过少管所有档案记录的唉?警察办案能力被黑成这个样子? 李雅君,主业打扫卫生以及护理,副业高级特工,真的很难想象,就这么一个普通人,能多地多处语言诱导他人自杀,设计严密的自杀计划,在医院里多次轻松偷取严格管控的药物,在警察监控的病房里杀人并全身而退,在殡仪馆偷取尸体还运送到护理中心楼上扔下去,绝对的高手。 在女儿跳下悬崖后,男主愣是在还带着手铐,双手没法自由活动的情况下,后发先置,也不知道怎么就救下了女儿,自己还只是轻伤,你说你不是超人我都不相信。

@《谁是被害者第一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