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 » 演员的诞生第20171209期

简介

吴彤 章子怡,宋丹丹,刘烨,张国立,任嘉伦,黄璐,刘芸,余少群,翟天临,周云鹏,车晓,杨玏,王亮,舒畅,辛芷蕾,于月仙,陈小纭,王俊凯,欧阳娜娜,郑昊,尹正,周一围,金晨,陶昕然,姜宏波,张棪琰,俞灏明,王彦霖,马可,曾舜晞,谭松韵,毛晓彤,凌潇肃,蓝盈莹,黄圣依,于明加,柴碧云,胡军,陶虹,刘天池,江志强,陆剑青,张睿,董群,唐丽君,杨晓培,公钰涵,姜磊,于正,陈铭章,袁子弹,张闻君,鞠觉亮,吴迎盈, 综艺 大陆 2017

2017.12.3打脸更新

这档节目声量实在太大,已经摆脱不了逢更新必批量上热搜的规律,所以我又双叒叕好(shou)奇(jian)地点开了新的一期。于是实际上,除了第三期,更新至今的各期都抖M地追完了。作为一个下决心补上影评来锻炼文笔的学渣,还欠着自己请回答1994今生是第一次殊途同归大秦帝国等好几篇影评,却忍不住三更这篇评价。可能是这节目属性太吊诡,也可能是我真的抖M。好吧,其实是在被表情包式演技荼毒的残虐心理下,为我个人所能理解到所能欣赏到的好演员好演技起立鼓掌。

说实话,对于这档综艺节目本身(包括流程赛制等),我仍然保持我原评论的看法,存在无法弥合自洽的缺陷。尤其是剧本,不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很多剧本连逻辑链都捋不顺,为煽情而煽情,为冲突而冲突。这其实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就我个人感受而言,近几年大家都深感颓靡倒退的国产影视市场,可能不缺好演员不缺好导演不缺好摄影不缺好武指,但确实地少见叫人拍案叫绝的好剧本。今年有两件神奇的事,一是电影咖大规模回流电视剧行业,二是网剧口碑收视双赢硕果累累。从中不难发现,一个好本子对优秀资源的吸收整合能力有多强,一旦奠定了基调,一旦有了完整的骨骼,一个血肉丰满的作品就会瞬间抓住口味越来越叼的观众,接着就是疯狂地,额,自来水安利。当然不是说其他部分不重要,毕竟人不能光指着骨架或皮囊活,当所有力量汇聚一处,作品也就有了灵魂,最感人的一幕也就发生了:诉说的、表演的、倾听的,在作品上演的时刻产生了真挚的共鸣。许是导演本位的缘故,许是编剧待遇的缘故,许是版权保护缺位的缘故,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这样的时刻真的太少。这一块铺开来可讲的太多,再(si)扯(hu)下(yi)去(jing)我就离题千万里了。至于剧本烂的情况下,演员是否应该具备保戏的水准,见仁见智,在最新一期节目里也有很认真的探讨。这档节目本身的缺陷决定了它成色的天花板,因为打分是针对整个综艺而言,我还是得老老实实地表达我的观点。但一个综艺而已,承担得起如许重的责任么?前不久,何冰老师就该节目说了一些看法,希望不要降低专业表演探讨的门槛。说得很在理,近几年的乱象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咎于这种门槛的降低。任何人都可以打肿脸充胖子地侃侃而谈,任何人都敢于毫无愧色地以演员自居,令人咋舌。至此,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终于摆正了看待这档节目的立场,即发现我不曾关注的演员,寻找沧海遗珠,如此便好,如此就很好。这也是我最终提高评分的原因。

三更的初衷是为了七位演员的四段表演,分别是蓝盈莹凌潇肃的《最爱》、章子怡蓝盈莹的《青衣》、陈龙李泽锋彭昱畅的《解救吾先生》以及陶虹彭昱畅的《末代皇后》。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彭昱畅和末代皇后这个影视化片段。

彭昱畅真的是意外之喜。之前并没有关注到这位94年的年轻演员(只比我大了一岁,所以我可以不要脸地叫小哥哥么?),如果没记错,唯一的印象是太子妃升职记(这种风格果然看一次是辣眼但竟然莫名想看,看两次就是辣眼啊我瞎了)里穿着及膝性感仙气(误)网纱圆领袍+男士清凉罗马凉鞋的强公公。《闪光少女》这部片子也由于片名和宣传的欺骗而错过。在排练阶段,陈龙李泽锋的角色之争,陈龙变态の诞生都足够吸睛,彭昱畅表现了一个新人演员在前辈面前应该有的内敛、不争、谦虚以及弱化存在感。总之,没什么期待。然而大幕拉开,好戏上演,我却独独被彭昱畅攫住了视线。当然,这个片段已经算挺完整的了,其他两位演员的完成度也都达到了80%以上,大家合力才能共同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更能体现演员互相成全的说法。也许正因为老演员的自我定位自我要求摆在那儿,有了资历包袱,心态就远没有来学习的小孩儿来得轻松,表演也就没那么松弛。同样,观众对演员的要求也是随资历同比提高的。陈龙演绎张华这个角色,相比于之前的角色形象是有突破的,排练时激发出来的一刹那感觉也是对的。可惜没有延续到舞台上。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不够变态,以至于这样一个不光谋财还以害命为乐、寻求自我毁灭的非典型绑架犯形象立不稳,行为动机不够合理。更何况有个王千源珠玉在前。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完全无视道德法律人性?因为在犯罪的一刻,他不是人,他的心理极度扭曲,他本性里有的伦常让步了妥协了消失了。王千源让我相信了。李泽锋塑造的吾先生则稍弱,一方面可能是戏剧冲突的走向基本由张华控制,吾先生比较被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李泽锋的吾先生身上缺乏“明星感”,实际上是吾先生身上高于辉子的道德感。高度没有立起来,后面堕入死地的绝望,道德与生存本能的冲突被无意识地稀释了,于是奋起反抗的个人英雄主义实现就不如想象中震撼。令人感动的是,舞台上的真拖真入水都让人感受到了演员们的真诚。在这个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口惠而实不至的大环境下,认真你就赢了的犟难能可贵。其实可以说,陈龙李泽锋爆冷淘汰,彭昱畅黑马突围。可是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不会觉得这是黑幕,因为彭昱畅的表现确实是惊艳的。从始至终,他一直在辉子这个角色里,即使镜头没有给到他。面对凶残的歹徒,面对曾救下自己的吾先生,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活下来。所以他害怕颤抖,所以他苟且偷生将刀口转向吾先生,所以他谄媚卑微地跪地求饶,所以他最后暴起反抗。也许正因为这种情绪贯穿了整幕剧,所以年轻的彭昱畅得以专一完整自然地使人物合理化。可能够这样纯粹简单去体会人物演出人物,在年轻演员里,就不难得么?作为观众,我们看到太多用力过猛流于外表嘟嘴瞪眼,这,太难得了。彭昱畅,确实是骨骼清奇有灵气有悟性的演员,若将这武功秘籍参透,必成大器。咳咳。除了实打实的表现,彭昱畅一直秉持的学习姿态以及年轻人的活泼可爱,着实圈粉。

再说《末代皇后》这个影视化片段,就我个人而言,是我目前在这个节目中看到的最佳。嗯,没有之一。嗯,包括与胭脂扣对比。整个片段相当工整,甚至可以说是工丽。内容扣题,从末代皇后婉容的视角展开,回忆与现状,幻觉与现实,甜蜜与绝望,温情与冷酷,出逃与被困,救赎与被救赎(婉容前后说了两次要救溥仪出去,但真正囚住她的人恰是溥仪啊,多绝望),近中远景特写的自如切换,正反打,多角度,就这样回旋着铺陈在眼前。小陶虹老师最后面对镜头的一笑,让我莫名想起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袁泉的吴小姐,但婉容这一笑却远没有那么潇洒。她是没有退路了,这不是与世界和解,而是把肉身捐弃在这浊世。那一笑,这个破碎躯壳里的最后一丝灵魂散了,如同一直用名贵汤药吊着的一缕芳魂,终于赤条条去了。此时她不是那个母仪天下的优雅女子,而是吝啬的严监生,抓住那一点回忆贪婪地求生。这是一个正点的悲剧。这个女子为什么如此悲惨?因为,她是末代皇后。皇后,她与溥仪的婚姻是制度是利益的产物,皇后不只是帝王的结发妻,更是正位中宫的国家机构,可偏偏这个懵懂的女人却爱着依附着这样一个男人,可偏偏比起帝王的薄幸(也可能是薄“性”?)这样的爱显得太过专一。末代,这是时代的宿命在个人身上的映照。清末逊帝带着家眷,委身于帝国主义的假意扶持,吊着最后一口气,维持着虚浮的贵族尊严。可大清终究是亡了啊!所以,婉容她虽是旧皇廷里的国母,却那么轻易地被抛弃,那么轻易地被玷污,而最难最难逃脱。她不是文秀。

小陶虹老师的演绎,有着少女的天真,含而不露的诱惑,封建闺秀的懵懂无知,明艳却不俗艳,情欲躁动时湿乎乎的空气,沉湎回忆的缱绻哀丽,以及彻骨的寒凉,表现力和表情都很到位。另外分镜策划掌镜,惊人的镜头控制分寸感,果然是家学熏染么?

彭昱畅在这场大女主的片段里戏份不多,但好在层次丰富,少年的青涩(撒fufu的好可爱),青年的稳健,中老年的沧桑绝情都层次分明地完成了,成为一个相当的助力。而小陶虹老师现场的指点鼓励提携照顾也一定使这位极具潜力的年轻演员收益颇丰。未来可期。

整个片段的节奏感很强,就如戏中加入的舞蹈,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可能是我本人比较容易感动于时代与个体的碰撞,这个表演私心最佳。

发现好演员好戏真的是幸福的。我已经很满意啦(脑补傅园慧?)

目前心水的演员

正常发挥就很出彩的熟面孔:周一围、翟天临(必须得承认绣春刀剧本的精分);

带来惊喜的新生代演员:蓝盈莹、彭昱畅。

两星给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四位演员,导师章子怡、飞行导师陶虹。

——————————————————

2017.11.15最后一次更新

以下评论纯属个人拙见,仅针对已播出第一、二期及郑昊vs 欧阳娜娜、周一围vs 尹正部分cut。

——————————————————

2017.11.7更新

本来已经不打算关注这综艺了,结果“刘烨 秒删”的话题堪堪上了热搜。有知情人士称,刘烨现场的表现相当专业有见地,和成片中怂且混的形象大相径庭,刘烨本人也连发秒删数条微博。吃瓜群众谁也看不到完整素材,估计这事儿就成了罗生门了。但从第一期黄璐刘芸、第二期舒畅辛芷蕾引爆热点又双双被骂的结果来看,二台这踩着艺人口碑形象挣流量的勾当没少干。各家艺人,来学习的也好,来正名的也好,来刷存在感的也好,都一股脑儿地趟了趟浑水。路人缘国民度再好,也经不起三人成虎、积毁销骨。这种简单粗暴榨干用尽竭泽而渔的做法真的是和节目的骨相气质不谋而合了。用撕×来做卖点,透露着内里干瘪的空虚,试图用审丑、窥私欲来撩拨观众。就如同喜剧作品里攒三俗段子,原始野蛮又不堪入目入耳。有撕×夸张放大了来撕,没撕×剪辑排演制造看点来撕,确实是“殚精竭虑”。毫无职业道德底线的作风,能和地方大台的定位相匹配么?综艺虽是娱乐性质、轻松活泼的节目,却不应该是媒体道德的约束盲区。正能量这词儿也被玩坏了,不是成天正儿八经准点播报好人好事就叫正能量,而是体察了人性的脆弱、阳光下的阴影后仍能内心温柔目光坚定(突然鸡汤?)。剧本仍有逻辑硬伤(也怨不得不止一个演员要改),抱歉我看不到什么初心。也就不强人所难要求更多了,在这人设崩塌的元年,祝炒作愉快!

一星给章子怡、翟天临、余少群、黄璐、刘芸、舒畅、辛芷蕾等演员。

媒体的使命是揭示真相而不是扭曲事实。

——————————————————

2017.10.29

在翟天临微博上看到,搜了下发现导师阵容有章子怡,于是决定围观一下。结果尴尬到起鸡皮疙瘩,尴尬到须得撸篇长评,不吐不快。

作为一个浙江人,真心想吐槽浙江卫视的土豪气质,每每能把一手好牌打烂,我也是服气的。舆论氛围——观众回归理性,对好演员好演技的追捧,经典情怀——剧目素材均为佳片片段,强悍阵容——老中青三代俱在,认可度和人气值兼具,分分钟就是名为清流、实为爆款的综艺。然而并没有。抱歉我只能看到陈旧棚内综艺模式追逐演技风口的狼狈模样,那里面似乎有达人秀梦想秀、好声音新歌声、谢天谢地喜乐街、快乐男生超级女声(欢迎补充)等众多综艺的影子。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模式的问题,但还是想从个(wai)体(hang)观众的角度絮絮叨叨地聊聊不当模式如何表现为尴尬观感,以及我个人期待的此类型综艺的推进方式。

一、竞技模式强行制造冲突

浙江卫视似乎是尝到了“导师制”的甜头,所以执著地一碗冷饭炒到今。私以为,竞技模式,至少目前呈现出来的竞技模式,在本节目上是水土不服的。

演技这东西有时候真的是玄学,依据一场几分钟的舞台表现评判不同角色扮演者的演技高低从而优胜劣汰,大多数情况下也真的不科学。节目组所标榜的“戏份平均”、“每个角色都出彩”应该是想为捉对演技比拼控制变量,为竞技公平打包票,但真的做到了么?一场表演中,就算每个角色的台词量都相同,其质感和完成难度也不尽相同。

不难看出,节目组已经将不同水准的演员放在了不同组别,除了压倒性的演技碾压,在矮子里挑大个儿和在互相成就的好演员中忍痛割爱都是纠结的。这固然增加了看点,但然后呢?节目怎么进行下去?不同组别的优胜继续PK或者选手挑战导师,继而毫无悬念地碾压?先天不足恐怕要么使竞技沦为摆设要么促成暗箱操作剧本痕迹。毕竟要照顾话题度收视率,热度高的选手一轮游岂不可惜?而目前的现状是,热度和演技并不划等号。

戏剧选段本身的冲突,演员之间互飙演技彼此成全,选手与导师之间的交流碰撞,原本期待的看点,都被人为制造的尴尬冲突所取代。

二、演技习得方式的误读

我相信,许多青年演员来参加的目的是为自己正名,精进自己的演技。纯粹提升专业水平的主观愿望是值得肯定的。前者不多说,本身有演技的毋庸置疑,演技还须进步的大概率露怯;而后一个目的大概率难以实现。我不是业内人士,所以不太明确演技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例,但在许多优秀演员的访谈中,都避不开地谈及,生活。老生常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显然,这一场演技的修行中,来自于真实生活中直接体悟的转化几近于零,更多的是技术点拨,即间接经验的灌输。我认为,技术点拨是建立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深厚积蓄的能量在体内乱窜,只等高手来打通任督二脉。此外,演技的教习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使得学习者在具有个人表演风格的前提下更上一层楼,而不是有着唯一答案的程式化表演。

因此应该是这样的步骤:根据角色所处背景和人物设定演员应当怎么演→演员理解角色后实际演出的效果→演员表演的优缺点→着手改进。然后并没有。以郑爽和任嘉伦的剧目为例。正式表演前的四个小时,两个不相熟的演员先后拿到相关场景的剧本,各自熟悉台词,在排练前基本上未进行过关于角色塑造和交互的有效交流,排练时的几个片段表现出,指导老师更多调整语音语调台词表现,更多地直接告诉选手该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教写识字歌一节应当是男女主人公确定心意互诉衷肠的关键点。识字歌和男女主情感之间的渊源是什么?男主为什么必须得离开,为什么有可能一去不回?女主手中的包袱有何作用,为什么能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执著等待?

准备和演出匆匆而就,点评隔靴搔痒,浸入体验方式浅表化成为蜻蜓点水,大概来之前什么演技,来之后也没什么变化吧。也许正名和证明更加要紧吧。

三、舞台表演和镜头语言的混淆

舞台表演注重临场反应,台词和肢体表现更夸张,镜头尤其是电影镜头则更擅长捕捉表情细节。剧目选取的是电影片段,而最终呈现方式却是舞台表演。细腻取胜的镜头语言转化为大开大合的舞台动作,如果演员无法颖悟地自己设计细节来丰满桥段,而是遵照范例按部就班,观感就会如同在看一部掉帧的视频,内涵缺失情感失真。直观地说,本来以为一部大片,结果看了场文艺汇演(没有歧视文艺汇演的意思?)。

对于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而言,表演的信息量更是经过二道过滤的:舞台表演通过现场拍摄再次转化为镜头语言,举个栗子,当电视观众看到女主人公的面部细节时,就无法注意男主人公的回应与双方的情感交流,现场的观众是可以看到的,而这样的筛选则是经过人为突出重点的。

另外,户外真实的自然场景放到棚内微缩抽象的置景里,本来自然而有表现力的举动(比如奔上山坡)有可能变得十分搞笑。还有节目组所宣传的良心置景我也表示怀疑→_→,就拿浙江卫视另一档节目《开心剧乐部》的置景来说,似乎也比本节目要精良许多。

四、表演情节碎片化

虽然表演的片段都节选自知名电影,但这些桥段既没有成为耳熟能详梗的群众基础,也没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完整度。没有看过相关电影的人士,估计从开始到结束都如坠雾中,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不知所谓,情感汹涌莫名其妙,矛盾展开突如其来,只能情节不够旁白凑。

五、树立权威和挑战权威的拉扯

恰好最近看到陈坤周迅陈国富开设山下学堂的宣传片,对于这个项目还无法评价,但宣传片中陈坤的一段话很打动我,那段话里,他强调了演员的再创造。无论多老道的演员,一旦过度压榨输出而没有输入,一旦产生惰性,都会陷入演什么都一样的自我重复,而无论多年轻的新人,只要是有利于角色情感表达的灵光一闪,都是值得借鉴的。

虽然节目设定了选手挑战导师的环节,看似在挑战权威,实则隐隐树立起了权威。“你瞧,生气吵架该是什么样,这才是殿堂级的表现。”(虽然弹幕里的观众都看出了表演的痕迹)可是,生气只有一种形态么?章子怡的方式是一种,如果按照郑爽的个性来塑造呢?可能确实只能说一句,你走吧。所以,表演形式是受制于人物个性的,所以,第二部分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即兴表演真的让人惊掉下巴。

前辈演员和青年演员,就像现场的布局一样,一方居高临下,一方被调教被审视。宋丹丹老师谦虚地说,我也不是殿堂级的演员,不及另外两位登上过大荧幕和国际场合,我只有一些我自认为有用的表演经验(大意吧),坦然谦逊的姿态令人激赏。但整期节目下来,我只看到成规,没看到创新。

六、人物定位模糊

选手、导师、演员推介人、指导老师、专业评审、主持人,各类配置一应俱全,人数众多,场面隆重。但跟浙江卫视另一档综艺《王牌对王牌》一样,人多势众,但功能不明确,到最后每个人都面目模糊,缺乏清晰的作用,有些甚至显得多余,比如主持人(顶锅跑)。

从选手的角度看,个人特色极不突出,除了话题度不同之外,换个差不多水平的演员来参加也未尝不可。比如郑爽,此前不乏大女主戏份但演技存在争议,在表现少女感方面有一些灵气,但比较束手束脚,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模式固定少变化,所以剧本选择让爽妹子饰演一位特殊年代的农村少女,算是有一些突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那个少女,还是不够自然,更不必说年代感地域感了,然而评价却是不痛不痒、不切中要害。再比如任嘉伦,表演是稳的,但缺乏记忆点,舞台上没有面部特写的情况下就略显木讷。角色于他是新鲜的,但无甚表现空间。归结起来,还是草率,没有去挖掘选手的内在可能性。

开播前,在官博看到导演一封写给观众的信,言辞恳切,愿做那个不讨巧的清流,真真令人感动。从节目命名方式(《演员的诞生》第一季)也可以看出节目组的野心,这不是个一时兴起的项目。预告片中,严苛的导师、精良的布景、反复打磨的剧本,都让人有些小小的鸡冻呢。但是观摩完第一集,主观评价,只能说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锅,只觉得详略不当、本末倒置,剧本痕迹严重,噱头大于实质,言大于行。

从我个人的审美,不若叫做《角色的诞生》,以纪录片的方式去做。以演绎一个具有完整故事链条的独幕剧作为目标,讲述演员揣摩角色的心路历程。演员研读剧本、查阅资料了解背景、观察生活获取灵感,都可以是拍摄的素材。设置若干次彩排检验阶段性结果,再由导师提出改善建议,这其中必定有选手和导师对角色不同理解产生的思维碰撞。其中穿插演员来参加节目的初衷、之前表演中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反思。最后的成果是呈现一段成片,按照电影或剧场的要求进行。舍去繁冗,只剩下纯粹的试图与角色对话的演员。

看了一集来胡乱发表些观点。对于中国影视市场,现在的我是乐观的,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我仿佛可以看到流量演员高商业转化率规律的失灵,市场的泡沫慢慢被挤出,内容为王的时代终将到来。但却又不免担心,在理性真正回归之前,演员和演技这两个词会否被过度使用而落于污名化的泥淖。

一星为节目初衷,一星为翟天临、舒畅打call,另,老谋子劝谋女郎只拍电影的话确是箴言。

@《演员的诞生》相关推荐